|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0页 |
| 表格清单 | 第10-11页 |
| 插图清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 1.1 粘土及层柱粘土 | 第13-15页 |
| 1.1.1 粘土 | 第13-14页 |
| 1.1.2 层柱粘土 | 第14-15页 |
| 1.2 层柱粘土催化剂及应用 | 第15-16页 |
| 1.3 固体超强酸及层柱粘土的SO_4~(2-)改性 | 第16-18页 |
| 1.3.1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第16-17页 |
| 1.3.2 SO_4~(2-)-改性层柱粘土 | 第17-18页 |
| 1.4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原理 | 第19-23页 |
| 2.1 铝系列层柱粘土的制备原理 | 第19-20页 |
| 2.1.1 一元铝层柱粘土的制备原理 | 第19-20页 |
| 2.1.2 二元铝系层柱粘土的制备原理 | 第20页 |
| 2.2 SO_4~(2-)-改性层柱粘土催化剂制备原理 | 第20-23页 |
| 2.2.1 M_xO_Y/SO_4~(2-)型固体超强酸的形成机理 | 第20-21页 |
| 2.2.2 SO_4~(2-)改性层柱粘土催化剂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实验 | 第23-27页 |
| 3.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 3.2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3.3 催化剂的制备工艺 | 第24-25页 |
| 3.3.1 铝系交联粘土的制备 | 第24-25页 |
| 3.3.2 交联粘土的硫酸根改性 | 第25页 |
| 3.4 表征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25-26页 |
| 3.5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26-27页 |
| 3.5.1 探针反应实验过程 | 第26页 |
| 3.5.2 探针反应条件实验安排 | 第26页 |
| 3.5.3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7-52页 |
| 4.1 催化剂结构分析和酸度测试 | 第27-33页 |
| 4.1.1 XRD分析 | 第27-28页 |
| 4.1.2 BET分析 | 第28-29页 |
| 4.1.3 FT-IR分析 | 第29-30页 |
| 4.1.4 DTA分析 | 第30-32页 |
| 4.1.5 NH_(3-)TPD分析 | 第32页 |
| 4.1.6 Hammett指示剂酸度测试 | 第32-33页 |
| 4.2 SO_4~(2-)改性铝系层柱粘土催化剂制备条件及性能考察 | 第33-47页 |
| 4.2.1 乙酸正丁酯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3-34页 |
| 4.2.2 催化剂制备的工艺条件 | 第34-45页 |
| 4.2.2.1 SO_4~(2-)改性Al-PILC催化剂 | 第34-37页 |
| 4.2.2.2 SO_4~(2-)改性Al/Cu复合 PILC催化剂 | 第37-39页 |
| 4.2.2.3 SO_4~(2-)改性Al/Zn复合 PILC催化剂 | 第39-41页 |
| 4.2.2.4 SO_4~(2-)改性Al/Fe复合 PILC催化剂 | 第41-43页 |
| 4.2.2.5 SO_4~(2-)改性Al/Ti复合 PILC催化剂 | 第43-45页 |
| 4.2.3 催化剂加入量实验 | 第45页 |
| 4.2.4 最佳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 第45-46页 |
| 4.2.5 催化剂循环再生使用性能考察 | 第46-47页 |
| 4.2.5.1 循环使用性能 | 第46页 |
| 4.2.5.2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 第46-47页 |
| 4.3 乙酸正丁酯的检验及催化剂的选择性分析 | 第47-48页 |
| 4.3.1 气相色谱分析 | 第47-48页 |
| 4.3.2 折光率分析 | 第48页 |
| 4.4 催化剂在酯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 第48-52页 |
| 4.4.1 在合成甲酸正丁酯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 4.4.2 在合成没食子酸正丁酯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 4.4.3 在合成月桂酸甲酯中的应用 | 第50页 |
| 4.4.4 在合成硬脂酸甲酯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