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1-15页 |
1.1.1 资产证券化崛起的背景 | 第11-13页 |
1.1.2 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工作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1.3.1 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1.3.2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2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 第19-32页 |
2.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2.1.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2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与内涵 | 第21-23页 |
2.2.1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2.2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 | 第23-27页 |
2.3.1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 第23-25页 |
2.3.2 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过程 | 第25-27页 |
2.4 资产证券化的资产特征与基本品种 | 第27-32页 |
2.4.1 适合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特征 | 第27页 |
2.4.2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主要品种 | 第27-28页 |
2.4.3 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证券的基本品种 | 第28-32页 |
3 资产证券化能力研究 | 第32-45页 |
3.1 资产证券化能力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32-34页 |
3.1.1 资产证券化能力的内涵 | 第32-33页 |
3.1.2 资产证券化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 资产证券化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 | 第34-37页 |
3.2.1 指标体系的构成因素 | 第34-36页 |
3.2.2 资产证券化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简化和复合 | 第36-37页 |
3.2.3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第37页 |
3.3 资产证券化能力的量化研究 | 第37-45页 |
3.3.1 样本国家(地区)的选择 | 第37-38页 |
3.3.2 运用聚类分析,对资产证券化能力进行分类研究 | 第38-40页 |
3.3.3 资产证券化能力回归分析研究 | 第40-43页 |
3.3.4 我国资产证券化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4 我国资产证券化操作方案研究 | 第45-54页 |
4.1 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工作的重要性 | 第45-48页 |
4.1.1 实施资产证券化可以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 | 第45-46页 |
4.1.2 对资产证券化方案实际操作才能更好的认识、了解、掌握资产证券化技术 | 第46-47页 |
4.1.3 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我国现有的经济问题 | 第47页 |
4.1.4 资产证券化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 第47-48页 |
4.2 我国资产证券化方案研究 | 第48-51页 |
4.2.1 利用可转换债券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证券化方案 | 第48-50页 |
4.2.2 其他资产证券化方案 | 第50-51页 |
4.3 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证券化方案 | 第51-54页 |
4.3.1 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遵循的原则 | 第51-52页 |
4.3.2 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证券化方案 | 第52-54页 |
5 适合资产证券化的银行不良资产的研究 | 第54-65页 |
5.1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 第54-55页 |
5.1.1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54页 |
5.1.2 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的滞后 | 第54-55页 |
5.1.3 金融监管体制的软弱 | 第55页 |
5.1.4 银行资金财政化 | 第55页 |
5.2 构建选择适宜证券化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四分矩阵 | 第55-61页 |
5.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本率 | 第56页 |
5.2.2 不良资产证券化成功率 | 第56-61页 |
5.3 四分矩阵的分析 | 第61-62页 |
5.3.1 矩阵图解 | 第61页 |
5.3.2 矩阵分析 | 第61-62页 |
5.4 模拟仿真 | 第62-65页 |
6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