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
第1章 引言 | 第1-18页 |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 第10-11页 |
·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作用 | 第11-13页 |
·有利于资产质量的提高 | 第11页 |
·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 第11-12页 |
·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提高 | 第12页 |
·有利于改变市场的不平衡局面 | 第12-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资产证券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资产证券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案 | 第14-17页 |
·研究目标的设定 | 第14-15页 |
·中国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本研究之创新及贡献 | 第17-18页 |
第2章 资产证券化概述 | 第18-29页 |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综述 | 第18-23页 |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18-20页 |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 | 第20页 |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20-23页 |
·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与传统证券化相比有两大特点 | 第23-24页 |
·构建一个特设机构(SPV) | 第24页 |
·离岸资产证券化 | 第24-29页 |
·离岸资产证券化运作的特点 | 第24-25页 |
·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现有操作案例 | 第25-26页 |
·选择离岸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原因 | 第26-29页 |
第3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29-42页 |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趋势 | 第29-30页 |
·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 第29页 |
·信托业的催化作用 | 第29-30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30-37页 |
·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30-32页 |
·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运作的主要障碍 | 第32-35页 |
·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35-37页 |
·有关资产证券化方面的政策动向 | 第37-38页 |
·适合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特征 | 第38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特征和券商的特殊作用 | 第38-39页 |
·改善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环境 | 第39页 |
·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 第39-42页 |
第4章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参与主体以及定价 | 第42-53页 |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 第42-47页 |
·破产风险的隔离技术 | 第44-45页 |
·信用风险的测算技术 | 第45-46页 |
·信用提高的技术 | 第46-47页 |
·资产证券化的主体及其作用 | 第47-51页 |
·交易方 | 第48-50页 |
·辅助机构 | 第50-51页 |
·资产证券化的本土化定价 | 第51-53页 |
第5章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产品及其交易 | 第53-65页 |
·国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和特征 | 第53-57页 |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 第53-55页 |
·产品交易平台和流动性的分析 | 第55-56页 |
·信息披露的特点和要求 | 第56-57页 |
·国外房地产证券化产品 | 第57-61页 |
·国外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 第57-58页 |
·国外的房地产基金(房地产投资权益) | 第58-60页 |
·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 | 第60-61页 |
·日本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 | 第61页 |
·几种典型的资产证券化商品 | 第61-65页 |
·资产支持证券(ABS) | 第61-62页 |
·抵押支持证券(MBS) | 第62页 |
·抵押担保债务证券(CMO) | 第62-63页 |
·房屋贷款证券化 | 第63页 |
·消费信贷证券化 | 第63-64页 |
·应收帐款证券化 | 第64-65页 |
第6章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 | 第65-75页 |
·NPAS 的三个基本交易结构分析 | 第65-70页 |
·商用房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结构 | 第66-67页 |
·抵押贷款债务证券(CDO)结构 | 第67-69页 |
·清算信托(LT)结构 | 第69-70页 |
·NPAS 的价值评估与证券发行规模 | 第70-71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中的SPV 和发行方式 | 第71-72页 |
·NPAS 不采取循环交易型SPV | 第71-72页 |
·NPAS 以私募方式发行为主 | 第72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治理结构 | 第72-75页 |
第7章 资产证券化的实证分析 | 第75-83页 |
·实证分析的目的 | 第75页 |
·三亚地产投资券的案例 | 第75-77页 |
·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的案例 | 第77-78页 |
·贸易服务应收款证券化的案例 | 第78-80页 |
·国内首创的资产证券化的案例 | 第80-83页 |
第8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 | 第83-100页 |
·债券模式设计概述 | 第83-87页 |
·我国债券融资的发展历程 | 第83-85页 |
·债券市场规模 | 第85页 |
·筹资成本与资产证券化方式的选择 | 第85-87页 |
·股票模式设计 | 第87-89页 |
·我国股票融资的发展历程 | 第87页 |
·股票市场规模 | 第87-88页 |
·筹资成本与股票融资方式选择 | 第88-89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适宜品种的选择 | 第89-98页 |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设计 | 第89-92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适宜选择的品种 | 第92-98页 |
·信贷资产证券化代表性的三种模式 | 第98页 |
·近期几个机构的作为 | 第98-100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
声明 | 第105-106页 |
附录A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 | 第106-110页 |
附录B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 第110-1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