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稻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7-9页 |
1.2.1 稻瘟菌的生活史 | 第7-8页 |
1.2.2 稻瘟菌的侵染过程 | 第8-9页 |
1.3 稻瘟菌是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模式菌 | 第9页 |
1.4 稻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方法 | 第9-13页 |
1.4.1 从表型到基因 | 第9-13页 |
1.4.2 从基因到表型 | 第13页 |
1.5 稻瘟菌致病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3-23页 |
1.5.1 稻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5.2 稻瘟菌品种特异性基因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3 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机制 | 第21-23页 |
1.6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稻瘟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24-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2.1 稻瘟菌突变体库的构建结果 | 第26-27页 |
2.2.2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27页 |
2.3 讨论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稻瘟菌突变体筛选和遗传分析 | 第30-4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3.2.1 突变体Mo938 | 第33-34页 |
3.2.2 突变体Mo1745 | 第34-37页 |
3.2.3 突变体Mo2424 | 第37-40页 |
3.2.4 突变体EI2445 | 第40-42页 |
3.3 讨论 | 第42-43页 |
附图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稻瘟菌突变体中质粒插入位点数和拷贝数分析 | 第45-5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4.2.1 突变体Mo1745插入位点数与拷贝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2 突变体Mo2424插入位点数与拷贝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4.2.3 突变体EI2445插入位点数与拷贝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4.3 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