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证券市场与证券犯罪 | 第8-14页 |
第一节 证券和证券市场 | 第8-11页 |
一、证券 | 第8-9页 |
二、证券市场 | 第9-11页 |
第二节 证券犯罪 | 第11-14页 |
一、证券犯罪的概念 | 第11-13页 |
二、证券犯罪刑事立法的功能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证券犯罪刑事立法基本原则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借鉴国外立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 | 第14-17页 |
一、世界范围内证券市场、证券犯罪与证券犯罪立法的同质化 | 第14-15页 |
二、我国证券市场与证券犯罪的特殊性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最后手段原则 | 第17页 |
第三节 协调性原则 | 第17-19页 |
一、证券犯罪刑事立法应与宪法、其他法律相协调 | 第18页 |
二、证券犯罪刑事手段要与民事、行政制裁手段相衔接 | 第18页 |
三、不同形式证券犯罪立法之间应该内容上一致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效益原则 | 第19-22页 |
一、证券犯罪刑事立法的效益比较 | 第19-20页 |
二、对证券犯罪者成本与收益的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证券犯罪立法模式和范围的确定 | 第22-29页 |
第一节 证券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 | 第22-24页 |
一、宏观模式 | 第22-23页 |
二、中观模式 | 第23-24页 |
三、微观模式 | 第24页 |
第二节 证券犯罪范围的界定 | 第24-29页 |
一、证券犯罪范围界定的依据 | 第24-25页 |
二、证券犯罪范围的具体设定 | 第25-29页 |
第四章 我国证券犯罪刑事立法现状及评价 | 第29-36页 |
第一节 我国证券犯罪刑事立法回顾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对我国证券犯罪刑事立法的简要评价 | 第30-36页 |
一、从立法到司法,我国证券犯罪立法的致命伤 | 第30-32页 |
二、对证券犯罪立法模式的评价 | 第32-33页 |
三、对证券犯罪立法的微观分析 | 第33-36页 |
第五章 证券犯罪的立法调整与展望 | 第36-43页 |
第一节 证券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调整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证券犯罪具体罪名的调整 | 第37-40页 |
一、删除刑法关于伪造、变造证券犯罪的规定 | 第37页 |
二、增加非法融资融券的罪名 | 第37-38页 |
三、增加非法处置客户证券的罪名 | 第38-39页 |
四、增加证券交易虚假陈述、信息误导的罪名 | 第39-40页 |
五、增加短线交易的罪名 | 第40页 |
第三节 证券犯罪刑事责任的调整及非刑事处罚体系的完善 | 第40-43页 |
一、在刑事责任中增加资格刑的规定 | 第40-41页 |
二、罚金刑的调整 | 第41-42页 |
三、完善证券犯罪的非刑事处罚体系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