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模型研究
| 第1章 导论 | 第1-18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 ·上市公司欺诈预期的加大 | 第14页 |
|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问题与框架 | 第15-18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框架 | 第17-18页 |
| 第2章 研究回顾与研究贡献 | 第18-24页 |
| ·国外财务欺诈的研究回顾 | 第18-21页 |
| ·财务欺诈识别特征和识别方法的研究 | 第18-20页 |
| ·财务欺诈识别模型的研究 | 第20-21页 |
| ·国内财务欺诈的研究回顾 | 第21-22页 |
| ·财务欺诈识别特征和识别方法的研究 | 第21-22页 |
| ·财务欺诈识别模型的研究 | 第22页 |
| ·本文的研究贡献 | 第22-24页 |
| 第3章 财务欺诈识别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24-36页 |
| ·财务欺诈动机分析 | 第24-28页 |
| ·取得上市资格 | 第24-25页 |
| ·提高发行价格 | 第25页 |
| ·后继再融资 | 第25-26页 |
| ·避免处罚 | 第26-28页 |
| ·财务欺诈手段分析 | 第28-33页 |
| ·未满足收入确认准则下确认收入 | 第28-29页 |
| ·虚构收入 | 第29-30页 |
| ·推迟确认费用 | 第30-32页 |
| ·虚减成本、费用或负债 | 第32-33页 |
| ·研究假设 | 第33-36页 |
| ·财务指标异常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存在财务欺诈行为 | 第33-34页 |
| ·财务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存在财务欺诈行为 | 第34-36页 |
| 第4章 识别模型设计 | 第36-47页 |
| ·研究样本的来源与选择 | 第36-40页 |
| ·资料来源 | 第36页 |
| ·欺诈样本的选择 | 第36-39页 |
| ·控制样本的选择 | 第39-40页 |
| ·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40-42页 |
| ·欺诈样本的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 ·欺诈样本与控制样本的规模分析 | 第42页 |
| ·研究变量的选取 | 第42-47页 |
| ·显示财务指标异常的研究变量 | 第42-44页 |
| ·显示财务状况不佳的研究变量 | 第44页 |
| ·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 | 第44-47页 |
| 第5章 识别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7-53页 |
| ·研究模型的选取 | 第47-4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8-51页 |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3-57页 |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4页 |
| ·启示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