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 ·概述 | 第7页 |
| ·单片机控制的逆变焊机的发展现状 | 第7-9页 |
| ·数字化焊机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数字化焊接电源的控制的优点 | 第9-10页 |
| ·数字化焊机的结构特点 | 第10-12页 |
| ·国内外数字化焊接电源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 ·国外数字化焊接电源 | 第12页 |
| ·国内数字化焊接电源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本课题设计思想、方案与目标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数字化焊机控制面板的设计 | 第14-27页 |
| ·数字化焊机人机交互方式的选择 | 第14-15页 |
| ·数字化焊机液晶显示部分硬件设计 | 第15-22页 |
| ·液晶显示器件的特点 | 第15-16页 |
| ·液晶显示模块的控制器 | 第16-18页 |
| ·液晶显示控制器T6963C | 第18页 |
| ·T6963C指令集 | 第18-19页 |
| ·T6963C指令系统的说明: | 第19-22页 |
| ·显示模块硬件接口部分 | 第22-23页 |
| ·数字化焊机按键部分硬件设计 | 第23-24页 |
| ·最优参数的储存 | 第24-25页 |
| ·调试结果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于VB实现焊机与PC机通信的原理 | 第27-40页 |
|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 第27-29页 |
| ·数据的并行传送与串行传送 | 第27页 |
| ·串行通信方式 | 第27-28页 |
| ·数据通信子系统的可靠性 | 第28页 |
| ·串行异步通信协议 | 第28-29页 |
| ·通信总线 | 第29-31页 |
| ·上位机PC与下位机80C196KC通信系统硬件结构 | 第31-34页 |
| ·80C196KC单片机的串行接口电路 | 第32页 |
| ·RS—232/RS—485转换器 | 第32-33页 |
| ·MAX485芯片 | 第33-34页 |
| ·系统通信软件设计 | 第34-39页 |
| ·VB控件MSComm简介 | 第34-36页 |
| ·系统通信协议 | 第36-37页 |
| ·Windows的API函数 | 第37-39页 |
| ·系统测试结果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40-47页 |
|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第40-44页 |
| ·控制系统主程序 | 第40-41页 |
| ·矩阵式键盘程序 | 第41-42页 |
| ·液晶显示编程 | 第42-44页 |
|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44-46页 |
| ·监视定时器(WDT) | 第44-45页 |
| ·冗余指令 | 第45页 |
| ·数字滤波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原理 | 第47-55页 |
|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应用 | 第47-49页 |
|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 | 第49-50页 |
| ·Alter公司的可编程逻辑器件 | 第50-51页 |
| ·MAX PLUS Ⅱ硬件编译环境 | 第51页 |
|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硬件描述语言 | 第51-53页 |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建议 | 第55-64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PWM工作原理 | 第56页 |
| ·控制面板部分 | 第56-59页 |
| ·单片机及CPLD各自的特点 | 第59-60页 |
| ·纯单片机系统的优缺点 | 第59页 |
| ·纯CPLD设计的优缺点 | 第59-60页 |
| ·MCU+CPLD构成的控制系统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