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信用证的基本法律制度 | 第8-13页 |
(一) 一个有意义的案例 | 第8-10页 |
1、案例基本情况 | 第8-9页 |
2、案例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信用证的基本原则 | 第10-13页 |
1、信用证的沿革 | 第10-11页 |
2、信用证的运行法则 | 第11-13页 |
二、信用证欺诈以及预防 | 第13-16页 |
(一) 信用证欺诈的形式 | 第13-14页 |
(二) 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 第14-16页 |
1、国内外贸企业应对国际信用证欺诈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 第15页 |
2、加强反欺诈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 第15-16页 |
三、信用证欺诈的银行救济 | 第16-23页 |
(一) 进口方银行的防范 | 第16-17页 |
(二) 银行拒付权 | 第17-21页 |
1、信用证欺诈中银行的法律责任 | 第17-19页 |
2、银行的操作程序 | 第19-20页 |
3、银行拒付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三) 银行拒付权的限制 | 第21-23页 |
1、银行不得主动启用“欺诈例外” | 第21-22页 |
2、银行的谨慎义务 | 第22-23页 |
四、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与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的完善 | 第23-44页 |
(一) 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和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 | 第23-26页 |
1、一个美国经典案例的影响 | 第23-24页 |
2、我国的信用证立法和司法现状 | 第24-25页 |
3、《征求意见稿》的介绍 | 第25-26页 |
(二) 信用证欺诈的认定——实质性标准 | 第26-33页 |
1、美国判例的立场 | 第26-30页 |
2、中国判例的倾向 | 第30-31页 |
3、《征求意见稿》应该确定实质性欺诈标准 | 第31-33页 |
(三)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例外 | 第33-34页 |
1、美国法律的观点 | 第33-34页 |
2、《征求意见稿》的规定 | 第34页 |
(四) 信用证止付的条件 | 第34-37页 |
1、美国法律上的要求 | 第34-35页 |
2、止付条件的比较 | 第35-37页 |
(五) 财产保全、禁令和止付令 | 第37-40页 |
1、财产保全的弊端 | 第37-38页 |
2、英美法上的禁令和《征求意见稿》中的止付 | 第38-40页 |
(六) 开证行的法律地位和抗辩权 | 第40-42页 |
1、开证行的法律地位 | 第40页 |
2、开证行的抗辩权 | 第40-42页 |
(七) 谨慎的平衡 | 第42-44页 |
1、关于是否规定议付行的“合格”标准 | 第42-44页 |
2、关于止付裁定的复议 | 第44页 |
五、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