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1页 |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论文写作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论文研究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资源型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30页 |
2.1 资源的涵义 | 第21-22页 |
2.2 资源型产业 | 第22-24页 |
2.2.1 资源型产业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2 资源型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3 资源型城市的一般理论研究 | 第24-29页 |
2.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 第24-25页 |
2.3.2 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标准及分类 | 第25-27页 |
2.3.3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现状、问题及分析 | 第30-44页 |
3.1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 第30-31页 |
3.2 各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1-43页 |
3.2.1 矿业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1-36页 |
3.2.2 石油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6-40页 |
3.2.3 森工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40-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 第44-59页 |
4.1 小康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44-48页 |
4.1.1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 | 第44-46页 |
4.1.2 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 | 第46-47页 |
4.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 | 第47-48页 |
4.2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 第48-50页 |
4.3 全面小康的主要内涵及目标 | 第50-53页 |
4.3.1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异 | 第50-51页 |
4.3.2 全面小康的主要内涵 | 第51-52页 |
4.3.3 全面小康的目标 | 第52-53页 |
4.4 小康的指标体系 | 第53-58页 |
4.4.1 小康的原有指标体系 | 第53-55页 |
4.4.2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评价 | 第59-83页 |
5.1 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小康现状的比较分析 | 第59-72页 |
5.1.1 因子分析简介 | 第59-62页 |
5.1.2 因子分析过程 | 第62-72页 |
5.2 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度的综合指数法分析 | 第72-81页 |
5.2.1 综合指数法简介 | 第72-73页 |
5.2.2 经济发展子系统 | 第73-74页 |
5.2.3 人口结构子系统 | 第74-75页 |
5.2.4 科技教育子系统 | 第75-76页 |
5.2.5 生活质量子系统 | 第76-77页 |
5.2.6 安全保障子系统 | 第77-78页 |
5.2.7 资源与环境子系统 | 第78-79页 |
5.2.8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小康进度的综合评价 | 第79-81页 |
5.3 对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各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估计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 | 第83-104页 |
6.1 产业结构转型战略 | 第83-89页 |
6.1.1 由单一的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向多元的市场主导型产业结构转换 | 第84-86页 |
6.1.2 由资源初级加工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资源深加工的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 | 第86-87页 |
6.1.3 由单一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转变 | 第87-88页 |
6.1.4 由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向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一体化转变 | 第88-89页 |
6.2 实施知识化改造,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 第89-91页 |
6.3 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 第91-94页 |
6.3.1 大力发展教育 | 第91-93页 |
6.3.2 加快制度和机制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93-94页 |
6.4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 | 第94-96页 |
6.5 体制创新,组织转型 | 第96-99页 |
6.6 政策支持 | 第99-101页 |
6.7 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01-103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