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8页 |
二、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 第8-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掖庭的产生及其在唐代以前的演变 | 第15-36页 |
第一节 “掖庭”考辨 | 第15-21页 |
一、掖庭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永巷 | 第16-20页 |
三、掖廷和液廷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唐代以前掖庭制度的演变 | 第21-36页 |
一、秦汉时期的从“永巷”到“掖庭” | 第21-30页 |
二、魏晋南北朝、隋时期的掖庭制度变迁 | 第30-36页 |
第二章 唐代掖庭的建置与管理 | 第36-56页 |
第一节 唐代掖庭的建置 | 第36-40页 |
一、西京掖庭宫 | 第36-39页 |
二、东都掖庭宫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唐代掖庭的管理 | 第40-56页 |
一、掖庭管理部门 | 第40-46页 |
二、掖庭管理人员构成 | 第46-56页 |
第三章 唐代掖庭局官员概况 | 第56-80页 |
第一节 唐代掖庭局官员数量的变化 | 第56-59页 |
第二节 掖庭局官员的迁转 | 第59-69页 |
一、迁入官分析 | 第65-67页 |
二、迁出官分析 | 第67-69页 |
第三节 掖庭局官员的待遇 | 第69-73页 |
第四节 掖庭局官员的居所 | 第73-80页 |
第四章 唐代掖庭的功能 | 第80-90页 |
第一节 后宫嫔妃和宫人的居所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后宫宫人的劳役管理机构 | 第81-83页 |
第三节 籍没的犯罪官吏妻女及“有罪”后妃的管理场所 | 第83-84页 |
第四节 后宫的教育机构 | 第84-90页 |
一、文化知识教育 | 第85-87页 |
二、音乐知识教育 | 第87-90页 |
第五章 唐代掖庭宫人 | 第90-114页 |
第一节 掖庭宫人的来源及分类 | 第90-99页 |
一、掖庭宫人的来源 | 第90-98页 |
二、掖庭宫人的分类 | 第98-99页 |
第二节 掖庭宫人的劳作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掖庭宫人的地位及待遇 | 第100-105页 |
一、掖庭宫人的地位 | 第100-101页 |
二、掖庭宫人的待遇 | 第101-105页 |
第四节 唐代掖庭宫人的命运与归宿 | 第105-114页 |
一、选为妃嫔 | 第105-107页 |
二、遣放出宫 | 第107-110页 |
三、终老宫中 | 第110-111页 |
四、其它 | 第111-114页 |
结语——掖庭对唐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 第114-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后记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