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pX的等雨量线生成算法研究与实现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6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6-8页 |
| ·雨量等值线 | 第6-7页 |
| ·等雨量线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7页 |
| ·基于GIS组件模式的等雨量线的优点 | 第7-8页 |
|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 第8-10页 |
| ·GIS的基本概念 | 第8-9页 |
| ·GIS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GIS的基本特征 | 第9页 |
| ·GIS平台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GIS的发展趋势 | 第10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0-1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基于MapX组件的等雨量线生成的相关技术 | 第12-19页 |
| ·组件GIS技术 | 第12-14页 |
| ·组件技术概述 | 第12页 |
| ·COM与ActiveX | 第12页 |
| ·组件式GIS的基本思想 | 第12-13页 |
| ·组件式GIS开发平台的结构 | 第13页 |
| ·GIS组件产品 | 第13-14页 |
| ·Mapinfo相关技术 | 第14-16页 |
| ·MapInfo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模型 | 第14页 |
| ·MapInfo的数据组织 | 第14-16页 |
| ·MapX研究 | 第16-18页 |
| ·MapX简介 | 第16-17页 |
| ·MapX的空间数据结构 | 第17-18页 |
| ·MapX组件的模型结构 | 第18页 |
| ·CASE工具 | 第18页 |
|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网格生成方法的研究 | 第19-24页 |
| ·规则网格 | 第19页 |
| ·不规则网格 | 第19页 |
| ·三角形网格 | 第19-24页 |
| ·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 | 第20页 |
| ·Delaunay三角网 | 第20-22页 |
| ·三角网格自动生成的算法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雨量等值线生成算法的研究 | 第24-37页 |
| ·等值点的计算 | 第24-27页 |
| ·数据网络化模型 | 第24-26页 |
| ·距离加权模型 | 第24-25页 |
| ·方位距离加权模型 | 第25-26页 |
| ·叠加模型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页 |
| ·等值点计算 | 第26-27页 |
| ·等值线的追踪 | 第27-28页 |
| ·等值线的光滑 | 第28-36页 |
| ·二次多项式平均加权法 | 第28-31页 |
| ·张力样条函数插值法 | 第31-34页 |
| ·B样条曲线 | 第34-36页 |
| ·光滑结果的比较 | 第36页 |
| ·等值线的标注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雨量等值线生成实例 | 第37-48页 |
|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第37-38页 |
| ·系统结构 | 第37页 |
| ·系统功能 | 第37-38页 |
| ·MapX上画线的实现及图层的生成 | 第38-39页 |
| ·应用程序的实现 | 第39-48页 |
| ·主要的数据结构及算法流程 | 第40-46页 |
| ·主要数据结构 | 第40-41页 |
| ·主要算法流程 | 第41-46页 |
| ·实现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48页 |
| ·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