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选择 | 第21-28页 |
2.1 水库移民安置主要模式 | 第21-24页 |
2.1.1 安置模式划分之一:按照迁移距离划分 | 第21-22页 |
2.1.2 安置模式划分之二:按照群体安置模式划分 | 第22页 |
2.1.3 安置模式划分之三:按照产业安置模式划分 | 第22-24页 |
2.2 水库移民安置模式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 | 第24-26页 |
2.2.1 移民安置规划目标 | 第24-25页 |
2.2.2 移民环境容量 | 第25页 |
2.2.3 移民人力资源 | 第25-26页 |
2.3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选择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2.3.1 有土安置为主,多种方式并举原则 | 第26-27页 |
2.3.2 风险最小原则 | 第27页 |
2.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农业安置模式 | 第28-45页 |
3.1 种植业安置 | 第28-35页 |
3.1.1 种植业安置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3.1.2 种植业安置限制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3.1.3 种植业安置建议 | 第32-35页 |
3.2 养殖业安置 | 第35-38页 |
3.2.1 养殖业安置适宜性分析 | 第35-36页 |
3.2.2 养殖业安置限制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3.2.3 养殖业安置建议 | 第37-38页 |
3.3 林果业安置 | 第38-42页 |
3.3.1 林果业安置适宜性分析 | 第39-40页 |
3.3.2 林果业安置限制因素分析 | 第40页 |
3.3.3 林果业安置建议 | 第40-42页 |
3.4 兼业安置 | 第42-45页 |
3.4.1 兼业安置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3.4.2 兼业安置的可行性 | 第43-44页 |
3.4.3 兼业安置的不利影响与建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非农业安置模式 | 第45-64页 |
4.1 第二产业安置 | 第45-51页 |
4.1.1 第二产业安置依据 | 第45-47页 |
4.1.2 第二产业安置限制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4.1.3 第二产业安置建议 | 第49-51页 |
4.2 第三产业安置 | 第51-55页 |
4.2.1 第三产业安置依据 | 第51-52页 |
4.2.2 第三产业安置限制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4.2.3 第三产业安置建议 | 第53-55页 |
4.3 入股分红安置 | 第55-59页 |
4.3.1 入股分红安置机理 | 第56-57页 |
4.3.2 入股分红安置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4.3.3 入股分红安置模式构建 | 第58-59页 |
4.4 养老保险安置 | 第59-64页 |
4.4.1 养老保险安置机理 | 第59-62页 |
4.4.2 养老保险安置模式构建 | 第62-63页 |
4.4.3 案例——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养老保险安置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模式研究 | 第64-75页 |
5.1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模式 | 第64-66页 |
5.1.1 工程概述 | 第64-65页 |
5.1.2 移民安置模式 | 第65-66页 |
5.2 实施效果 | 第66-71页 |
5.2.1 样本户的选择与问卷调查 | 第66-67页 |
5.2.2 统计分析 | 第67-71页 |
5.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 第71-75页 |
5.3.1 外迁农业安置 | 第71-72页 |
5.3.2 库区后靠农业安置 | 第72-73页 |
5.3.3 非农业安置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