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由亲核取代反应合成2,6-二(N-吡唑基)吡啶 | 第13-14页 |
·钯催化卤代芳烃的胺化反应 | 第14-18页 |
·铜催化卤代芳烃的胺化反应 | 第18-19页 |
·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章 取代吡唑的合成 | 第24-32页 |
·引言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3,5-二甲基吡唑的合成 | 第25页 |
·3,5-二叔丁基吡唑的合成 | 第25页 |
·3,5-二苯基吡唑的合成 | 第25-26页 |
·3-甲基-5-苯基吡唑的合成 | 第26页 |
·3,4,5-三甲基吡唑的合成 | 第26-27页 |
·4-苄基-3,5-二甲基吡唑的合成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附图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2,6-二溴吡啶与吡唑的偶联反应 | 第32-56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试剂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4-36页 |
·溶剂和配体的影响 | 第34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碱的影响 | 第35-36页 |
·投料比的影响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叔丁醇钾为碱 | 第36-40页 |
·叔丁醇钠为碱 | 第40-42页 |
·醋酸钯对反应的影响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化合物表征数据 | 第45页 |
附图 | 第45-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钌催化的酮氢转移反应研究 | 第56-83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64页 |
·试剂 | 第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催化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57-62页 |
·RuC1_2(PPh_3)_3 的合成 | 第57-58页 |
·RuC1_2(PPh_3)(iBu-BTP)的制备 | 第58页 |
·RuC1_2(PPh_3)(iBu-BTP)的表征 | 第58-62页 |
·酮的氢转移反应 | 第62-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附图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表 | 第70-8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