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位权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页 |
第一节 代位权概述 | 第7-10页 |
一、代位权的概念 | 第7页 |
二、代位权的性质 | 第7-8页 |
三、代位权制度的目的 | 第8-9页 |
四、我国代位权的特质及存在价值 | 第9-10页 |
第二节 代位权法律关系的特点 | 第10-19页 |
一、代位权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10-17页 |
二、代位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17-19页 |
三、代位权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19页 |
第三节 代位权的构成条件 | 第19-25页 |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 | 第20页 |
二、债务人怠于行使对第三人(次债务人)的权利 | 第20-22页 |
三、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行为已经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 第22-25页 |
第四节 代位权的行使 | 第25-34页 |
一、代位权能否非诉讼方式行使? | 第25-26页 |
二、以诉讼方式行使代位权 | 第26-28页 |
三、行使代位权能否通过仲裁方式? | 第28页 |
四、责任竞合情况下的代位权行使 | 第28-29页 |
五、代位权行使的费用问题 | 第29-30页 |
六、代位权行使后财产的分配 | 第30-33页 |
七、次债务人主动向代位权人履行义务的效力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完善代位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34-39页 |
一、重构代位权的客体范围 | 第34-37页 |
二、明确债权人的权利义务框架 | 第37-38页 |
三、完善《民事诉讼法》,从程序上保证代位权的实施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书目 | 第40-4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