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6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8页 |
| 1.5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 1.6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第2章 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实车道路试验研究 | 第26-39页 |
| 2.1 心理紧张的生理学分析 | 第26-28页 |
| 2.2 探索性实车试验 | 第28页 |
| 2.3 正规实车试验 | 第28-39页 |
| 第3章 评价指标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39-50页 |
| 3.1 不同车型各计算指标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9-44页 |
| 3.2 不同车型各计算指标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44-48页 |
| 3.3 不同车型各计算指标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 第4章 评价指标和紧张度的关系 | 第50-57页 |
| 4.1 模糊理论介绍 | 第50-52页 |
| 4.2 不同车型各计算指标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第52-54页 |
| 4.3 不同车型各计算指标隶属度函数的应用举例 | 第54-56页 |
| 4.4 不同车型各计算指标和紧张度的关系模型 | 第56-57页 |
| 第5章 驾驶工况紧张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7-62页 |
| 5.1 车型、车速和侧向余宽与紧张度的关系模型 | 第57-58页 |
| 5.2 紧张度函数的界定 | 第58-60页 |
| 5.3 不同驾驶工况对应的驾驶员紧张度评价模型的确立 | 第60-62页 |
| 第6章 紧张度和交通安全的关系分析 | 第62-75页 |
| 6.1 人类疲劳综述 | 第62-64页 |
| 6.2 驾驶员疲劳综述 | 第64-66页 |
| 6.3 驾驶员疲劳心理生理学分析 | 第66-69页 |
| 6.4 驾驶疲劳和安全行车的关系分析 | 第69-74页 |
| 6.5 紧张与疲劳关系分析及基于安全的最大紧张度确定 | 第74-75页 |
| 第7章 模型程序实现及合理路肩宽度的得出 | 第75-79页 |
| 7.1 模型程序实现 | 第75-77页 |
| 7.2 不同输入条件下程序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7-78页 |
| 7.3 合理路肩宽度值的得出 | 第78-79页 |
| 第8章 总结与建议 | 第79-82页 |
| 8.1 结论 | 第79-81页 |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1页 |
| 8.3 建议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录 | 第90-95页 |
| 附录Ⅰ 论文附表 | 第90-94页 |
| 附录Ⅱ 部分试验场景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