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信用信息共享和中国征信模式选择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引言第11-20页
 1、信用的重要性第11-13页
 2、中国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第13-16页
  1)我国信用风险现状第13-14页
  2)我国的信用缺失现象及其影响第14-16页
 3、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4、本文的研究目的第18-19页
 5、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9-20页
第1章 信用及其信息问题第20-33页
   ·信用的概念及其经济解释第20-25页
  1、信用的概念和性质第20-23页
  2、信用的分类第23-25页
  3、信用的经济和法律基础第25页
   ·信用市场的信息问题第25-29页
  1、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用风险第25-26页
  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供给第26-27页
  3、不完全契约的影响第27-29页
  4、信用问题的制度分析第29页
   ·信用配给:信用市场上的逆向选择行为解释第29-32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32-33页
第2章 声誉机制与类型信息共享第33-46页
   ·模型的建立第36-40页
   ·结果分析第40-41页
   ·信贷市场上的应用第41-43页
   ·本章结论第43-44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44-46页
第3章 信息共享中的激励问题研究第46-65页
   ·信息租金模型与分析第47-50页
  1、没有信息共享第48页
  2、有信息共享的情况第48-50页
   ·信息共享方式比较模型第50-52页
   ·基本结果第52-55页
   ·信息共享合约的持续性问题第55-59页
  1、新客户的信息隔离第55-56页
  2、隔代信息交流:发散式信息共享模式第56-57页
  3、隔代信息交流:信用局模式第57-59页
   ·实证:征信历史和现实分析第59-61页
   ·本章结论第61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61-65页
第4章 征信及其微观运营模式第65-102页
   ·征信的现代观点第65-68页
  1、征信的概念第65-66页
  2、征信的历史沿革第66-68页
   ·征信的框架模式第68-71页
  1、个人信用行为管理制度模式框架第68-71页
  2、企业征信的框架模式第71页
   ·公共和私有信用登记机构的比较第71-75页
  1、什么是公共和私有信用登记机构第71-73页
  2、公共和私人信用登记机构的比较第73-75页
   ·欧洲的经验第75-81页
  1、消费信用和小企业信用信息第76-77页
  2、企业贷款第77页
  3、公共信息共享机制:欧洲公共征信机构的特点第77-81页
   ·美国的经验第81-86页
  1、美国消费信用市场的特征第81页
  2、主要的影响因素第81页
  3、隐私权保护和债权人需求之间的平衡第81-83页
  4、限制信用报告信息类型的影响:美国与澳大利亚的比较第83-84页
  5、授信机构之间数据共享的限制第84-86页
   ·日本的经验第86-88页
  1、日本信用局发展的历史背景第86-87页
  2、日本征信机构的运作第87页
  3、政府的管制第87-88页
   ·征信模式的多边比较第88-95页
  1、世界各国(地区)信用局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第88-91页
  2、信用局所有权结构的国际比较第91页
  3、信息共享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征信效果的国际比较第91-95页
   ·良好征信体的标准第95-97页
   ·本章结论第97-98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98-102页
第5章 征信产业行为分析第102-120页
   ·征信的产业特征第102-106页
  1、无信息共享第102页
  2、有信息共享第102-104页
  3、三方信息共享博弈分析第104-106页
   ·现实与历史分析第106-109页
   ·征信的技术经济分析第109-111页
   ·征信产业的管理第111-118页
  1、网络产业及其规制第111-114页
  2、征信产业的网络产业性质第114-115页
  3、征信规制问题分析第115-118页
 5. 5本章结论第118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第6章 中国的征信实践第120-139页
   ·中国发展征信的意义第120-121页
   ·中国征信发展的现状第121-124页
  1、企业征信发展现状第121-122页
  2、个人征信发展现状第122-124页
   ·中国征信实践的问题第124-129页
  1、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第124-125页
  2、中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面临的问题第125-129页
   ·构建中国的个人征信制度体系第129-139页
  1、关键问题第129-132页
  2、政策建议第132-135页
  3、具体措施第135-139页
   ·本章结论第139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39页
结论第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0页
后记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第一鳃弓外胚间充质细胞牙向分化差异基因的初步筛选
下一篇:优先权与特殊债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