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文化的深度解析
1. 绪论 | 第1-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手机诞生与风靡 | 第8-9页 |
·手机对人的影响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方案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页 |
·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上篇 手机技术形态的文化解析 | 第11-40页 |
1. 技术文化的变形 | 第11-23页 |
·媒介的变迁 | 第11-15页 |
·口语媒介 | 第12页 |
·文字和印刷媒介 | 第12-14页 |
·电子媒介 | 第14-15页 |
·玩具、镜子和艺术 | 第15-19页 |
·玩具功能 | 第15-16页 |
·镜子功能 | 第16-18页 |
·艺术功能 | 第18页 |
·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 | 第18-19页 |
·中心涣散 | 第19-23页 |
·处处皆中心 | 第19-21页 |
·“守门人”的消失 | 第21-23页 |
2. 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 | 第23-32页 |
·随时随地的人际传播 | 第23-25页 |
·语言——人际传播的基本符号 | 第23-24页 |
·“地球村”的实现 | 第24-25页 |
·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并存 | 第25页 |
·大众传播的又一新平台 | 第25-29页 |
·短信新闻——大众传播新途径 | 第25-27页 |
·短信传播的特点 | 第27-29页 |
·手机的“使用与满足” | 第29-32页 |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9-30页 |
·受众对手机的期待 | 第30-32页 |
3. 文化支撑下的流行 | 第32-40页 |
·生产式文本的解读 | 第32-36页 |
·从“贵族”到“平民” | 第32-33页 |
·生产式文本释义 | 第33页 |
·相关性标准 | 第33-36页 |
·视觉文化的冲击 | 第36-40页 |
·手机短信迎合视觉文化需求 | 第36-38页 |
·视觉文化的地位 | 第38-39页 |
·文化权力的多样化 | 第39-40页 |
下篇 手机广告的文化解析 | 第40-61页 |
4. 享乐、个性与时尚 | 第40-48页 |
·享乐主义 | 第40-43页 |
·享乐主义与炫耀性消费 | 第40-41页 |
·代表符号:游艇、酒吧 | 第41-43页 |
·个性主张 | 第43-46页 |
·个性与差异 | 第43-44页 |
·代表符号:滑板、劲舞 | 第44-46页 |
·时尚宣言 | 第46-48页 |
·进步与新潮 | 第46-47页 |
·代表符号:移动资讯、汽车 | 第47-48页 |
5. 男性范例与女性范例 | 第48-55页 |
·男性范例 | 第48-52页 |
·男性范例释义 | 第48-49页 |
·代表符号:力量、成功 | 第49-51页 |
·阿妮玛 | 第51-52页 |
·女性范例 | 第52-55页 |
·女性范例释义 | 第52-53页 |
·代表符号:身体、性 | 第53-54页 |
·阿妮姆斯 | 第54-55页 |
6. 消费偶像 | 第55-61页 |
·消费偶像观 | 第55-58页 |
·偶像的魅力 | 第55-57页 |
·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 | 第57-58页 |
·周杰伦与偶像崇拜 | 第58-61页 |
·叛逆 | 第58-59页 |
·酷文化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6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6-67页 |
致 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