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我国能源的现状与发展 | 第8页 |
1.2 浙江新昌制药厂副产品油的生产和应用情况 | 第8-9页 |
1.2.1 新昌制药厂副产品油生产情况概述 | 第9页 |
1.2.2 副产品油性质和应用情况概述 | 第9页 |
1.3 副产品油应用的特点 | 第9-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副产品油的基础试验研究 | 第11-30页 |
2.1 副产品油的物性 | 第11-20页 |
2.1.1 副产品油的一般物理特性 | 第11-12页 |
2.1.2 副产品油的乳化特性 | 第12-13页 |
2.1.3 副产品油的流变特性 | 第13-20页 |
2.1.3.1 流变特性概述 | 第13页 |
2.1.3.2 流体按流变学特性的分类 | 第13-16页 |
2.1.3.3 副产品油流变特性的测量 | 第16-20页 |
2.2 副产品油的元素分析 | 第20页 |
2.3 副产品油的GC-MS化学成分分析 | 第20-29页 |
2.3.1 GC-MS工作原理和检索系统 | 第21-22页 |
2.3.2 GC-MS成分分析实验过程 | 第22-29页 |
2.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2页 |
2.3.2.2 实验条件 | 第22页 |
2.3.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2-28页 |
2.3.2.4 副产品油成分与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性对比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副产品油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 第30-43页 |
3.1 油的燃烧理论 | 第30-33页 |
3.1.1 单颗副产品油滴的燃烧理论 | 第30-31页 |
3.1.2 油雾的燃烧理论 | 第31-33页 |
3.2 副产品油在试验炉内的燃烧特性试验 | 第33-41页 |
3.2.1 燃烧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第33-37页 |
3.2.1.1 燃烧试验装置和系统 | 第33-37页 |
3.2.1.2 测量系统 | 第37页 |
3.2.2 试验过程和方法 | 第37-41页 |
3.2.2.1 燃烧参数和工况 | 第37-38页 |
3.2.2.2 沿炉膛方向壁温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副产品油在1.8MW有机热载体燃油锅炉内的燃烧 | 第43-52页 |
4.1 有机热载体概述 | 第43页 |
4.2 新昌制药厂有机热载体燃油锅炉概况 | 第43-45页 |
4.3 新昌制药厂的燃烧系统 | 第45-46页 |
4.4 燃油锅炉内燃烧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4.1 燃烧结果参数 | 第46-47页 |
4.4.2 烟气成分分析 | 第47-49页 |
4.5 新昌制药厂有机热载体炉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第49-51页 |
4.5.1 排烟温度过高,热损失严重 | 第49-50页 |
4.5.2 烟气中CO量过高,存在过量空气系数不足的情况 | 第50页 |
4.5.3 炉膛内盘管积灰严重,影响传热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副产品油中盐分所带来的危害及其脱除方法 | 第52-67页 |
5.1 对锅炉炉膛内灰渣样品的分析 | 第52-53页 |
5.1.1 灰渣样品的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5.1.2 灰渣样品的熔融特性 | 第53页 |
5.2 对有机热载体燃油锅炉积灰原因的探讨 | 第53-56页 |
5.2.1 锅炉积灰机理 | 第53-54页 |
5.2.2 对积灰结渣原因的探讨 | 第54-56页 |
5.2.2.1 从副产品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54页 |
5.2.2.2 从副产品油和灰渣的成分分析 | 第54-55页 |
5.2.2.3 锅炉燃烧烟气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5.3 副产品油金属元素分析 | 第56页 |
5.4 副产品油中的盐分的存在和危害 | 第56-57页 |
5.4.1 副产品油中盐分的存在方式 | 第56-57页 |
5.4.2 副产品油中盐分的危害 | 第57页 |
5.5 副产品油的脱盐脱水方法和试验 | 第57-66页 |
5.5.1 油品脱盐脱水的方法 | 第57-58页 |
5.5.2 对副产品油脱盐脱水方法的选择和可行性分析 | 第58-63页 |
5.5.2.1 热化学脱盐脱水过程 | 第58页 |
5.5.2.2 电脱盐的工业过程和有关参数 | 第58-63页 |
5.5.3 破乳剂的评选 | 第63-64页 |
5.5.3.1 评选方法 | 第63页 |
5.5.3.2 最佳破乳剂的选择 | 第63-64页 |
5.5.4 电脱盐脱盐脱水试验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1.8MW有机热载体燃油锅炉燃烧数值模拟 | 第67-84页 |
6.1 油燃烧过程NO_x生成的数值模拟 | 第67-73页 |
6.1.1 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概述 | 第67-69页 |
6.1.2 湍流燃烧模型概述 | 第69-70页 |
6.1.3 湍流两相流动模型概述 | 第70-71页 |
6.1.4 辐射模型概述 | 第71-72页 |
6.1.5 NO_x模型概述 | 第72-73页 |
6.2 本文采用的计算模型 | 第73-76页 |
6.2.1 湍流模型 | 第73页 |
6.2.2 气相燃烧模型 | 第73-74页 |
6.2.3 液雾蒸发模型 | 第74页 |
6.2.4 分散相模型 | 第74-75页 |
6.2.5 NO_x模型 | 第75-76页 |
6.3 试验设备及试验工况 | 第76-77页 |
6.3.1 试验设备 | 第76-77页 |
6.3.2 试验工况 | 第77页 |
6.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7-82页 |
6.4.1 数值模拟的对象和网格划分 | 第77页 |
6.4.2 冷态流场计算结果 | 第77-78页 |
6.4.3 热态流场、温度场及 CO、SO_2、NO_x分布 | 第78-82页 |
6.4.4 烟气排放参数 | 第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7.1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