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泵流体脉动消减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前言 | 第7页 |
| ·隔膜泵简介 | 第7-10页 |
| ·隔膜泵的分类 | 第7-8页 |
| ·隔膜泵的工作原理 | 第8页 |
| ·隔膜泵的结构 | 第8-9页 |
| ·隔膜泵的应用 | 第9-10页 |
| ·隔膜泵脉动 | 第10-13页 |
| ·脉动产生的原因 | 第10-11页 |
| ·消减脉动的措施 | 第11-13页 |
|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3-15页 |
| ·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题目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隔膜泵流量分析 | 第15-36页 |
| ·隔膜泵的理论流量计算 | 第15-16页 |
| ·隔膜泵的瞬时流量 | 第16-21页 |
| ·隔膜泵活塞的运动规律 | 第16-17页 |
| ·隔膜泵的瞬时流量 | 第17-20页 |
| ·隔膜泵的平均流量 | 第20页 |
| ·隔膜泵的理论吸、排管流速 | 第20-21页 |
| ·球阀滞后角对流量的影响 | 第21-28页 |
| ·球阀的特点 | 第21页 |
| ·球阀适用范围 | 第21-22页 |
| ·球阀的选用原则 | 第22-23页 |
| ·球阀运动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仿真 | 第23-28页 |
| ·泵缸内液体连续流方程 | 第23-24页 |
| ·球阀运动微分方程 | 第24-25页 |
| ·球阀运动初始条件 | 第25页 |
| ·数学建模 | 第25-26页 |
| ·计算机仿真 | 第26-28页 |
| ·球阀滞后角对出口流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流体脉动对隔膜寿命的影响 | 第29-35页 |
| ·液缸内压力方程的建立 | 第29页 |
| ·液缸内压力方程简化 | 第29-30页 |
| ·排液过程液缸内压力的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 ·吸液过程液缸内压力的变化规律 | 第32-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峰值分散技术 | 第36-48页 |
| ·流量脉动峰值叠加分析 | 第36-40页 |
| ·单联隔膜泵脉动分析 | 第36-39页 |
| ·多联隔膜泵脉动峰值叠加分析 | 第39-40页 |
| ·最优相角峰值分散技术 | 第40-46页 |
| ·最优相角识别 | 第40-45页 |
| ·图示解析法 | 第41-42页 |
| ·软件程序计算最优相角 | 第42-45页 |
| ·最优相角计算公式 | 第45页 |
| ·相角差同步耦合技术 | 第45-46页 |
| ·硬件耦合 | 第46页 |
| ·软件耦合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蓄能器对泵脉动的削减作用 | 第48-60页 |
| ·瞬变流基本方程 | 第48-50页 |
| ·脉动的检测方法 | 第50-53页 |
| ·压力脉动信号的无损检测原理 | 第50页 |
| ·压力脉动信号采集方法 | 第50-51页 |
| ·压力脉动试验采样速率的选取 | 第50-51页 |
| ·信号混叠现象 | 第51页 |
| ·流量脉动的检测方法 | 第51-53页 |
| ·工作原理 | 第52页 |
| ·基本结构 | 第52-53页 |
| ·空气室动力学分析 | 第53-59页 |
| ·空气室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 ·等效质量的求解 | 第55-56页 |
| ·空气室的效能评价 | 第56-59页 |
|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附录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