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明清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2页
   ·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第8-9页
     ·对象——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第8页
     ·范畴——保护和传承第8页
     ·对于时间的界定第8-9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
     ·研究的目的第9页
     ·研究的的意义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0页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0-12页
     ·研究方法第10-11页
       ·实地调研第10页
       ·资料综合搜集与分析第10-11页
       ·综合比较第11页
     ·研究框架第11-12页
2 徽州民居的街巷空间第12-18页
   ·街巷空间的定义第12-15页
     ·街道与街巷空间第12-13页
       ·街道与街巷空间的形成第12页
       ·街道与街巷空间的区别第12-13页
       ·街巷空间的界定第13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界定第13-15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形成第13-14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一般构成要素第14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分类第14-15页
   ·涉及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研究的其它要素第15-16页
     ·自然环境与徽州民居街巷构成第15页
     ·宗族制度与徽州民居街巷布置第15页
     ·风水学说对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梳理第15页
     ·儒学思想的引入丰富了徽州民居街巷的形式第15-16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研究范围第16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多角度研究第16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与建筑、村落布局的关系第16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复合价值研究第16页
   ·小结第16-18页
3 多角度下的徽州民居街巷空间及其价值第18-33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划分与历史成因第18-19页
     ·趋吉思想与街巷平面形态上的划分第18页
     ·以姓氏为主导的居住形式与景观空间上的划分第18-19页
     ·因风俗习惯从功能上细分街巷空间第19页
   ·徽州民居的街巷空间组织的倾向性第19-21页
     ·注重空间的通透性第19-20页
     ·注重不同层次空间的协调性第20页
     ·强调空间清晰的边界第20-21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特色性要素第21-23页
     ·注重创造适宜休憩、联谊的场所第21-22页
       ·井台空间第21页
       ·建筑入口空间第21-22页
       ·街巷节点空间第22页
     ·带有风水、信仰性质的景观第22-23页
       ·祠堂与书院第22页
       ·池沼第22-23页
     ·带有徽商属性的高品质街巷第23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多维度价值第23-28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横向特征第23-25页
       ·阴角空间理论对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梳理第23-24页
       ·徽州民居中“小空间”对街巷空间的影响第24-25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纵向特征第25-27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高宽比例第25-26页
       ·两次轮廓的概念对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营造第26-27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立体特征第27-28页
       ·从反转景象看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总体控制第27页
       ·从视觉视野和角度看徽州民居街巷空间设计第27-28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与记忆空间的产生第28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美学价值第28-32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知觉形式美第28-30页
       ·图形构成要素第28-29页
       ·色彩组合要素第29页
       ·质感要素第29-30页
       ·对比要素第30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精神体验价值第30-32页
       ·空间情态之美第30-31页
       ·徽州历史之美第31页
       ·徽州文化之美第31页
       ·街巷营造技艺之美第31-32页
       ·徽州生活之美第32页
   ·小结第32-33页
4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多重价值的保护第33-45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保存与保护范围第33-38页
     ·西方历史地段保护范围的做法第33-35页
       ·历史保护观念的演变第33-34页
       ·历史地段保护的具体方法第34-35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中的复合价值资源第35-37页
       ·纪念价值与历史价值第35页
       ·人文与特定空间价值第35-36页
       ·生态与可持续价值第36-37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多价值的平衡第37-38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保护的的具体做法第38-44页
     ·国内外保护实例研究第38-40页
       ·澳大利亚帕丁顿的并列式街巷保护第38-39页
       ·上海里弄的保护第39页
       ·安徽西递、宏村的古村落保护第39-40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保护原则第40-42页
       ·整体性原则第40页
       ·有机性原则第40页
       ·渐进性原则第40-41页
       ·公正、公平原则第41页
       ·关联性原则第41-42页
     ·安徽歙县渔梁坝街巷保护的具体实践第42-44页
       ·历史沿革与现状第42页
       ·保护的原则第42-43页
       ·保护的着重点第43页
       ·实施方式第43-44页
   ·小结第44-45页
5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多重价值的传承第45-54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传承的几种手段第45-49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实地传承第45-47页
       ·现存空间适度的修整第45页
       ·优化废旧的过渡空间第45-46页
       ·突出定义性空间的主体地位第46-47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再造传承第47-48页
       ·具象形态模拟第47页
       ·借鉴性转化第47-48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构成要素与现代的融合第48-49页
       ·屋顶与马头墙第48-49页
       ·三雕与窗第49页
       ·色彩体系第49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传承的理论延伸第49-52页
     ·“类”空间的借鉴第50-51页
     ·关联空间的借鉴第51-52页
   ·以我的毕业设计看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传承第52-53页
     ·基地现状分析第52页
     ·确定再造性传承的设计原则第52页
     ·再造性研究的创新点第52-53页
     ·传承性设计的思考第53页
   ·小结第53-54页
6 结语第54-5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54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54-56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第54-55页
     ·徽州民居街巷空间可发展的拓展要素第55-56页
     ·可借鉴的徽州民居街巷空间保护和传承理论第56页
   ·待完善之处第56-57页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个人简介第60-61页
导师简介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南传统民居环境艺术意境审美研究
下一篇:城市称号评价标准的比较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