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缩写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43页 |
第一节 农产品品质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15-18页 |
1 、 农产品品质学的内涵 | 第15页 |
2 、 农产品品质学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3 、 农产品品质学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农产品品质学研究进展 | 第18-31页 |
1 、 农产品食味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2 、 农产品加工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3 、 农产品营养保健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第三节 果蔬种质资源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 、 RAPD标记的技术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2 、 RAPD分子标记在果蔬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莲子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现状 | 第33-38页 |
1 、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概述 | 第33-37页 |
2 、 莲子育种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第五节 莲子品质的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1 、 莲子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38页 |
2 、 莲子保健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3 、 莲子加工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第六节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章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四种品质的研究 | 第43-70页 |
第一节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外观品质的研究 | 第43-50页 |
1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3 、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营养品质的研究 | 第50-59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3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三节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保健品质的研究 | 第59-64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3 、 结论 | 第63-64页 |
第四节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加工品质的研究 | 第64-70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3 、 结论 | 第68-70页 |
第三章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70-91页 |
第一节 应用同工酶遗传标记莲子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70-77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3 、 讨论 | 第76-77页 |
第二节 莲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77-89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7页 |
3 、 结论与讨论 | 第87-89页 |
第三节 遗传多样性分析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基于莲子营养品质开发乳酸菌发酵制品的研究 | 第91-103页 |
第一节 莲子乳酸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91-98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93-97页 |
3 、 产品质量标准 | 第97页 |
4 、 结论 | 第97-98页 |
第二节 莲子乳酸发酵饮料对“推动胃动力”药理实验研究 | 第98-103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1页 |
3 、 结论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基于莲子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确定莲子汁保质期的研究 | 第103-109页 |
1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8页 |
3 、 结论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基于莲子加工品质-PPO活性开发高品质速冻莲子的研究 | 第109-126页 |
第一节 建莲中多酚氧化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109-116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1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5页 |
3 、 结论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速冻建莲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的研究 | 第116-121页 |
1 、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8页 |
2 、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0页 |
3 、 结论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HACCP系统在速冻建莲生产中的应用 | 第121-126页 |
1 、 速冻建莲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主要质量技术指标 | 第122页 |
2 、 速冻建蓬加工及贮藏过程中HACCP体系的建立 | 第122-124页 |
3 、 CCP的监测和验证 | 第124-125页 |
4 、 记录、审核及保存 | 第125页 |
5 、 结论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3页 |
附图1 | 第143-144页 |
附图2 | 第144-145页 |
附图3 | 第145-146页 |
附图4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