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4页 |
| 目录 | 第0-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简介 | 第10-11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的形态 | 第11-12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活史 | 第12-13页 |
| ·取食 | 第13页 |
| ·性细胞和繁殖 | 第13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学和生态学 | 第13-16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学 | 第14页 |
| ·寄生性 | 第14页 |
| ·寄主范围 | 第14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态学 | 第14-16页 |
| ·温度 | 第14-15页 |
| ·水分 | 第15页 |
| ·土壤结构 | 第15-16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的病理学 | 第16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 | 第16-17页 |
| ·黄淮大豆产区在我国的地位 | 第17-18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改变 | 第18-20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改变的现象 | 第18-19页 |
|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改变的原因 | 第19-20页 |
| ·植物对线虫的抗性机制 | 第20-33页 |
| ·被动抗性或侵染前既存抗性 | 第20-23页 |
| ·主动抗性或侵染后诱发抗性 | 第23-33页 |
| 2 引言 | 第33-34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4-41页 |
|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的初步研究 | 第34-36页 |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 ·线虫卵液的配制 | 第34页 |
| ·鉴定方法 | 第34-36页 |
| ·供试大豆材料抗病性鉴定 | 第36页 |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 ·大豆材料 | 第36页 |
| ·病原物 | 第36页 |
| ·鉴定方法及标准 | 第36页 |
| ·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对大豆主要防御酶的影响 | 第36-38页 |
| ·供试材料 | 第36-37页 |
| ·大豆材料 | 第36页 |
| ·病原物 | 第36-37页 |
| ·种植、接种和采样方法 | 第37页 |
| ·种植 | 第37页 |
| ·接种 | 第37页 |
| ·采样 | 第37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8页 |
| ·各龄幼虫动态分析 | 第38-41页 |
| ·供试材料 | 第38-39页 |
| ·大豆材料 | 第38页 |
| ·病原物 | 第38-39页 |
| ·种植、接种和采样方法 | 第39页 |
| ·种植 | 第39页 |
| ·接种 | 第39页 |
| ·采样 | 第39页 |
| ·TAF固定液的配制 | 第39页 |
| ·线虫的染色 | 第39-41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 | 第41-44页 |
| ·供试大豆材料的抗病性鉴定 | 第44-45页 |
| ·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对大豆主要防御酶的影响 | 第45-49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 第46-47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第47-49页 |
| ·侵入根内幼虫动态分析 | 第49-54页 |
| ·侵入根内幼虫总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 ·各龄幼虫的变化 | 第50-54页 |
| ·感病品种豫豆25根内各龄幼虫 | 第50-52页 |
| ·抗病品种根内各龄幼虫 | 第52-53页 |
| ·抗感品种根内各龄幼虫数的比较 | 第53-54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4-60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讨论 | 第56-60页 |
|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 | 第56-57页 |
| ·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对大豆主要防御酶的影响 | 第57-59页 |
| ·侵入根内幼虫动态分析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英文摘要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