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贫营养泥炭沼泽几种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泥炭沼泽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2-46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2-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46页 |
第3章 不同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 | 第46-58页 |
·构件数量的年龄结构 | 第46-51页 |
·中位泥炭藓与疣壁泥炭藓 | 第46-47页 |
·桧叶金发藓 | 第47页 |
·狭叶杜香 | 第47-48页 |
·甸杜 | 第48-49页 |
·米典苔草 | 第49-51页 |
·构件生物量的年龄结构 | 第51-54页 |
·中位泥炭藓和疣壁泥炭藓 | 第51页 |
·桧叶金发藓 | 第51-52页 |
·狭叶杜香 | 第52页 |
·甸杜 | 第52-53页 |
·米典苔草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不同种群构件的生长与生产规律 | 第58-71页 |
·构件干物质积累与龄级的规律 | 第58-61页 |
·中位泥炭藓和疣壁泥炭藓 | 第58-59页 |
·桧叶金发藓 | 第59-60页 |
·狭叶杜香 | 第60页 |
·甸杜 | 第60-61页 |
·米典苔草 | 第61页 |
·构件高度与龄级的关系 | 第61-64页 |
·中位泥炭藓与疣壁泥炭藓 | 第61-62页 |
·桧叶金发藓 | 第62-63页 |
·狭叶杜香 | 第63-64页 |
·甸杜 | 第64页 |
·构件干物质积累与高度或长度生长的关系 | 第64-68页 |
·中位泥炭藓和疣壁泥炭藓 | 第64页 |
·桧叶金发藓 | 第64-66页 |
·狭叶杜香 | 第66页 |
·甸杜 | 第66-67页 |
·米典苔草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不同种群的空间分布 | 第71-84页 |
·环境因子的水平空间分布 | 第71-73页 |
·不同种群的水平空间分布 | 第73-77页 |
·木本植物 | 第75-76页 |
·苔藓植物 | 第76-77页 |
·不同种群的垂直空间分布 | 第77-79页 |
·木本植物 | 第78-79页 |
·苔藓植物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不同种群的繁殖生态 | 第84-97页 |
·生殖年龄结构 | 第85-87页 |
·孢子体和花的生产 | 第87-89页 |
·四种苔藓种群 | 第87页 |
·两种小灌木种群 | 第87-89页 |
·生殖分配 | 第89-90页 |
·四种苔藓种群 | 第89-90页 |
·两种小灌木种群 | 第90页 |
·讨论 | 第90-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7章 不同水分和养分条件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 第97-111页 |
·水深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97-99页 |
·出生率 | 第98-99页 |
·死亡率 | 第99页 |
·增长率 | 第99页 |
·水深变化对分株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 第99-102页 |
·分株生物量与水位深度关系 | 第99-102页 |
·分株生物量分配与水位深度的关系 | 第102页 |
·水深变化对分株高度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分株高度生长与水位深度的关系 | 第102-104页 |
·分株高度和生物量生长的对比 | 第104页 |
·养分浓度变化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出生率 | 第104-106页 |
·死亡率 | 第106-107页 |
·增长率 | 第107页 |
·讨论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