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0页 |
1 引言 | 第22页 |
2 稀土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24页 |
·重量法 | 第22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2-23页 |
·极谱法和伏安法 | 第23页 |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 第23-24页 |
·ICP-AES 和 ICP-MS 法 | 第24页 |
3 稀土荧光分析方法研究 | 第24-37页 |
·稀土荧光分析方法分类 | 第24页 |
·稀土无机盐化合物体系荧光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探针体系分析方法 | 第25-37页 |
·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探针体系的发光原理 | 第25-27页 |
·稀土有机配合物体系中第一配体的研究 | 第27-33页 |
·羧酸类配体 | 第27-29页 |
·β –二酮类配体 | 第29-30页 |
·Schiff 碱配体 | 第30-33页 |
·稀土配合物体系中第二配体的研究 | 第33-35页 |
·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第二配体 | 第34页 |
·Triton X-100 做为第二配体 | 第34-35页 |
·二乙胺作为第二配体 | 第35页 |
·Phen 作为第二配体 | 第35页 |
·其它金属离子对稀土配合物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影响稀土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 第36-37页 |
4 荧光分析方法在稀土离子检测方面的优势 | 第37页 |
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第二章 N-3, 5-二溴水杨醛-2-氨基吡啶缩亚胺-Eu-邻菲啰啉三元体系在溶液中的荧光性质研究和应用 | 第50-72页 |
1 前言 | 第50-5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仪器 | 第51-52页 |
·试剂 | 第52页 |
·配体 HL 的合成和表征 | 第52-53页 |
·[Gd(L)2NO_3] 3CH_3CH_2OH(1)的合成和表征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光谱特征 | 第53-55页 |
·紫外光谱特征 | 第53-55页 |
·荧光光谱特征 | 第55页 |
·能量传递机理分析 | 第55-59页 |
·配体三重态能级的测定 | 第55-56页 |
·配体单重态能级 | 第56-57页 |
·能量传递过程讨论 | 第57-59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9-61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59-60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60页 |
·配体 HL 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Phen 浓度的影响 | 第61页 |
·干扰实验 | 第61-62页 |
·工作曲线 | 第62-63页 |
·样品分析测定 | 第63-64页 |
4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图 | 第70-72页 |
第三章 N, N’-双(2-羟基-1-萘醛)-2, 6-二氨基吡啶缩亚胺-Eu-Phen 体系在溶液中荧光性质的研究和应用 | 第72-92页 |
1 前言 | 第72-7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仪器 | 第73页 |
·试剂 | 第73-74页 |
·配体 HNDP 的合成和表征 | 第74-75页 |
·Gd(HNDP)(NO_3)_2·3CH_3CH_2OH(2)的合成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荧光光谱特征 | 第76-77页 |
·试验条件的优化 | 第77-80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77-78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78页 |
·Schiff 碱配体浓度的影响 | 第78-80页 |
·Phen 浓度的影响 | 第80页 |
·干扰试验 | 第80-81页 |
·工作曲线 | 第81-82页 |
·样品分析测定 | 第82-83页 |
4 能量传递机理和荧光增强机理 | 第83-85页 |
5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图 | 第91-92页 |
第四章 N, N’-双(香草醛)-2, 6-二氨基吡啶缩亚胺-Eu-Phen 体系在溶液中荧光性质的研究和应用 | 第92-112页 |
1 前言 | 第92-9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3-96页 |
·仪器 | 第93页 |
·试剂 | 第93-94页 |
·配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94-95页 |
·Gd(DVDP)(NO_3)_2·3CH_3CH_2OH(3)配合物的合成 | 第95页 |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2页 |
·光谱特征 | 第96-97页 |
·紫外光谱特征 | 第96页 |
·荧光光谱特征 | 第96-97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97-100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97-98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98页 |
·Schiff 碱浓度的影响 | 第98-99页 |
·Phen 浓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工作曲线 | 第100页 |
·干扰离子 | 第100-101页 |
·样品分析 | 第101-102页 |
4 能量传递和荧光增强机理 | 第102-104页 |
·配体三重态能级的确定 | 第102-103页 |
·配体单重态能级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5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图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N, N’-双(2, 3-二酮二氢吲哚)-2, 6-二氨基吡啶缩亚胺-Eu-Phen-Zn 体系荧光特性的研究和应用 | 第112-134页 |
1 前言 | 第112-11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13-115页 |
·仪器 | 第113页 |
·试剂 | 第113-114页 |
·配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114-115页 |
·Gd(IDDP)(NO_3)_2·3CH_3CH_2OH(4)配合物的合成 | 第1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1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0页 |
·荧光光谱特征 | 第115-116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16-120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Schiff 碱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Phen 浓度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119页 |
·Eu~(3+)的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规律 | 第119-120页 |
4 Eu~(3+)浓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120-123页 |
·Eu~(3+)的工作曲线 | 第120-121页 |
·干扰实验 | 第121-122页 |
·样品分析 | 第122-123页 |
5 Zn~(2+)浓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123-125页 |
·Zn~(2+)的工作曲线 | 第123-124页 |
·干扰实验 | 第124页 |
·Zn~(2+)的样品分析 | 第124-125页 |
6 体系能量传递和荧光增强机理 | 第125-128页 |
·配体三重态能级的确定 | 第125-126页 |
·配体单重态能级的确定 | 第126-128页 |
7 结论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附图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7-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139页 |
附件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