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28页 |
1 古典文献研究 | 第11-17页 |
·病因 | 第11-12页 |
·病机 | 第12-13页 |
·病位 | 第13页 |
·并发症 | 第13-14页 |
·治疗及预防 | 第14-17页 |
·中药 | 第14-15页 |
·针灸 | 第15-16页 |
·其它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页 |
2 现代文献研究 | 第17-28页 |
·西医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代谢学说 | 第17-18页 |
·血管学说 | 第18-20页 |
·基因及其相关因素 | 第20页 |
·NO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关系研究中的有关分歧 | 第20-23页 |
·中医病名和证型的认识 | 第23页 |
·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上的进展 | 第23-27页 |
·西医治疗 | 第23-24页 |
·中医治疗 | 第24-27页 |
·总结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46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临床资料 | 第28页 |
·病例来源 | 第28页 |
·一般情况 | 第28页 |
·诊断标准 | 第28-30页 |
·糖尿病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 第29页 |
·中医诊断分型标准 | 第29-30页 |
·纳入标准 | 第30页 |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观察指标 | 第30-33页 |
·症状和体征 | 第30页 |
·生化指标 | 第30页 |
·症状积分量化标准(自拟) | 第30-32页 |
·神经病变记分标准 | 第32-33页 |
·观察方法和期限 | 第33-34页 |
·治疗方法 | 第34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4-35页 |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39页 |
·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体征改变情况 | 第35页 |
·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统计表 | 第35页 |
·两组神经病变记分治疗前后统计表 | 第35页 |
·两组疗效情况 | 第35-36页 |
·症状积分疗效统计表 | 第35-36页 |
·神经病变记分疗效统计表 | 第36页 |
·两组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 第36-37页 |
·两组NO(UMOL/L)含量治疗前后统计表 | 第36页 |
·两组NO含量按相对正常值高低进行分组后统计表 | 第36页 |
·两组SOD(NU/ML)含量治疗前后统计表 | 第36-37页 |
·两组MDA(NMOL/ML)含量治疗前后统计表 | 第37页 |
·两组治疗前生化指标按相对正常值高低进行分组后统计表 | 第37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证型疗效差异 | 第38-39页 |
·不同证型症状积分疗效统计表 | 第38页 |
·不同证型神经病变记分疗效统计表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6页 |
·对于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9页 |
·对于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名及证型的认识 | 第39页 |
·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取穴上的认识 | 第39-40页 |
·治疗前后疗效讨论 | 第40-41页 |
·治疗前后NO改变情况的讨论 | 第41-42页 |
·治疗前后SOD、MDA改变情况的讨论 | 第42-43页 |
·NO、SOD、MDA与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之间关系讨论 | 第43页 |
·相关性分析的讨论 | 第43页 |
·NO参与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病过程的机理的讨论 | 第43-44页 |
·本课题中针刺作用的探讨 | 第44-46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46页 |
附: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