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页 |
第一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 | 第9-13页 |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涵义及其理解 | 第9-10页 |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与知识、能力目标的关系 | 第10-13页 |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生物教学史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及启示 | 第13-16页 |
一、 清末 | 第13页 |
二、 民国时期 | 第13-14页 |
三、 解放后--新课程改革以前 | 第14-16页 |
第三部分 国外和港台地区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现状与思考 | 第16-21页 |
一、 国外 | 第16-19页 |
(一) 美国 | 第16-17页 |
(二) 英国 | 第17-18页 |
(三) 日本 | 第18-19页 |
二、 台湾省和香港地区 | 第19-21页 |
(一) 台湾省 | 第19-20页 |
(二) 香港地区 | 第20-21页 |
第四部分 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1-29页 |
一、 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指导 | 第21-22页 |
二、 生物学教材的支持 | 第22-23页 |
三、 教育实践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23-29页 |
(一) 教学中发生的新变化 | 第24页 |
(二)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第五部分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 第29-42页 |
一、 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 第29-30页 |
二、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 第30-31页 |
三、 全方位、全过程渗透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1-38页 |
(一) 课堂教学 | 第31-35页 |
(二) 探究、实验课 | 第35-36页 |
(三) 课外科技活动 | 第36-37页 |
(四) 广泛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 第37-38页 |
四、 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时时受到激励,是巩固教育效果的保证 | 第38-42页 |
(一) 评价的意义和原则 | 第38-40页 |
(二) 评价的常用方法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