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2 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2-21页 |
| ·信托的概念及特征 | 第12-13页 |
| ·信托的职能及业务范围 | 第13-15页 |
| ·信托与金融创新 | 第15-17页 |
|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 第16页 |
| ·凯思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 第16页 |
| ·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 第16-17页 |
| ·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 第17页 |
| ·信托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作用 | 第17-21页 |
| 3 国外信托业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21-33页 |
| ·各国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 ·国外信托业发展新趋势 | 第26-28页 |
| ·信托职能多元化,信托机能不断深化 | 第26页 |
| ·信托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同性化 | 第26-27页 |
| ·信托投资业务的国际化创新化 | 第27-28页 |
| ·发达国家信托对我国信托业规范发展的启示 | 第28-33页 |
| ·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 | 第29-30页 |
| ·强化法人信托市场和业务新品种的创新、开拓和发展 | 第30页 |
| ·加快信托立法,规范信托制度 | 第30-31页 |
| ·重塑信托形象,建立和完善信托业的现代企业制度 | 第31页 |
| ·普及社会的信托意识信托制度的发展基础首先是受信于民 | 第31-33页 |
| 4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 | 第33-43页 |
|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 | 第33-36页 |
| ·中国信托业恢复初期的迅速发展与第一次整顿 | 第33-34页 |
| ·中国信托业的第二次清理整顿 | 第34页 |
| ·中国信托业的第三次清理整顿 | 第34页 |
| ·中国信托业的第四次清理整顿 | 第34-35页 |
| ·中国信托业的第五次清理整顿 | 第35-36页 |
| ·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 ·宏观环境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 第36-37页 |
| ·微观组织形式逐渐发展成形 | 第37页 |
| ·信托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 第37-38页 |
| ·规范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38-43页 |
| ·政企不分,定位不准 | 第38页 |
| ·资产所有者通过信托来理财的观念尚未形成 | 第38-39页 |
| ·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 第39-41页 |
| ·信托机构自身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 第41页 |
| ·主线业务不突出 | 第41-43页 |
| 5 中国信托业规范性发展策略 | 第43-53页 |
| ·中国信托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重新定位 | 第43-46页 |
| ·立足信托本质,重构信托产业地位 | 第43-44页 |
| ·确立分段发展、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发展战略 | 第44-46页 |
| ·在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强化规范发展 | 第46-49页 |
|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 第46-47页 |
| ·构筑信托投资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 第47-49页 |
| ·规范内控制度并采用内控外治的结合管理模式 | 第49-52页 |
|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第49-50页 |
| ·完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 第50页 |
| ·健全信托立法,强化外部治理 | 第50-51页 |
| ·加强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 | 第51-52页 |
| ·严格按照《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范现有业务 | 第52-53页 |
| ·严格进行信息披露 | 第52页 |
| ·严格划分信托资产和自有资产 | 第52-53页 |
| 6 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增强信托活力 | 第53-56页 |
| ·积极介入国有资产管理 | 第53-54页 |
| ·介入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第53-54页 |
| ·优化资源配置,盘活不良资产 | 第54页 |
| ·业务品种创新 | 第54-56页 |
| ·开发组合型的信托品种 | 第54页 |
| ·开发综合型的信托品种 | 第54-55页 |
| ·运用期权、互换等工具,增强信托产品的流动性 | 第55-56页 |
| 7 结论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