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苯乙烯在聚丙烯原生态球形粒子中固相接枝聚合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38页
 第一章 聚烯烃的合成第12-17页
  1. 前言第12-13页
  2. 聚烯烃反应器粒子技术第13-14页
  3. Hivalloy技术第14-15页
  4. 聚烯烃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5-16页
   参考文献第16-17页
 第二章 聚烯烃的改性与功能化第17-38页
  一 聚烯烃的改性第17-21页
   1. 填充改性第17页
   2. 共混改性第17-18页
   3. 共聚改性第18-19页
   4. 降解改性第19页
   5. 交联改性第19-21页
    5.1 有机过氧化物交联第19-20页
    5.2 硅烷水交联—Sioplas技术第20页
    5.3 辐射交联第20-21页
  二 接枝改性第21-29页
   1. 接枝机理的分类第21-24页
    1.1 自由基接枝机理第21-22页
    1.2 离子聚合接枝机理第22-23页
    1.3 配位聚合接枝机理第23页
    1.4 偶联反应接枝机理第23页
    1.5 其它接枝方法第23-24页
   2. 聚烯烃接枝功能化的方法第24-27页
    2.1 中介物功能化第24-25页
     2.1.1 硼化物法第24-25页
     2.1.2 碘化物法第25页
    2.2 后功能化方法第25-27页
     2.2.1 溶液法第25-26页
     2.2.2 熔融法第26页
     2.2.3 固相法第26-27页
     2.2.4 辐射接枝法第27页
   3. 固相法接枝机理第27-29页
    3.1 聚丙烯接枝过程的描述第28页
    3.2 接枝机理第28页
    3.3 接枝原料和改性常用单体的选择第28-29页
  三 接枝产物的应用第29-32页
   1. 高熔体强度PP的制备第29-30页
   2. 用作相容剂第30页
   3. 用作偶联剂第30-31页
   4. 用作粘合剂第31页
   5. 其它方面的应用第31-32页
  四 总结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8页
第二部分 课题的提出第38-39页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第39-43页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第43-87页
 第一章 原料的分析与表征第43-48页
  1. 原料孔隙率的计算第43页
  2. 接枝前后的内部和表面形貌第43-45页
  3. 两种聚丙烯原料的链结构第45-47页
  4. 小结第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第二章 反应条件对接枝聚合的影响第48-57页
  1. 反应条件对接枝聚合的影响第48-55页
   1.1 预聚时间的影响第48页
   1.2 接枝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8-51页
   1.3 单体苯乙烯St浓度的影响第51-52页
   1.4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第52-53页
   1.5 聚合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3-54页
   1.6 原料退火处理的影响第54-55页
  2. 固相接枝反应机理第55-56页
  3. 小结第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第三章 接枝反应中凝胶的生成及其机理第57-62页
  1. 反应条件对凝胶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1.1 苯乙烯单体对凝胶含量的影响第57页
   1.2 引发剂浓度对凝胶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1.3 BPO引发JSPP的结果第58页
  2. 红外谱图分析第58-59页
  3. 凝胶生成机理分析第59-60页
  4. 凝胶对结品的影响第60-61页
  5. 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接枝产物的结构与形态第62-81页
  1. 红外光谱分析第62页
  2. ~(13)C-NMR分析第62-65页
  3. 热分析第65页
  4. 热稳定性第65-68页
   4.1 接枝前后产物耐热性的变化第66-67页
   4.2 凝胶对产物耐热性的影响第67-68页
  5. 接枝产物的分子量分析第68-73页
   5.1 St/PP对分子量的影响第68-71页
   5.2 TBPB/PP对分子量的影响第71-72页
   5.3 聚合温度对分子量的影响第72-73页
  6. 结晶形态的分析第73-77页
   6.1 WAXD分析第73-76页
   6.2 PLM分析第76-77页
  7. 合金的形态结构第77-79页
  8. 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1页
 第五章 熔体流变性能的分析第81-87页
  1. 熔体指数的测定第81-83页
   1.1 单体浓度(ST/PP)对熔体指数的影响第81-82页
   1.2 引发剂(TBPB/PP)对熔体指数的影响第82-83页
  2. 毛细管流变性能分析第83-86页
   2.1 St/PP对流变性能的影响第83-84页
   2.2 TBPB/PP对流变性能的影响第84-86页
  3. 小结第86-87页
对全文结果的一些讨论第87-89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89-91页
发表论文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探索传统村落更新的有效途径--以束河为例
下一篇:脂砚斋与哈斯宝《红楼梦》评点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