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域名的概述及其法律性质 | 第13-26页 |
一、 域名的发展简史 | 第13-14页 |
二、 域名的概念、取得和功能 | 第14-21页 |
(一) 域名的概念 | 第14-16页 |
(二) 域名的取得 | 第16-17页 |
(三) 域名的功能和作用 | 第17-21页 |
三、 域名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一) 无形性 | 第21页 |
(二) 唯一性 | 第21页 |
(三) 标识性 | 第21页 |
(四) 相似相容性 | 第21-22页 |
(五) 认可性 | 第22页 |
(六) 网络国际性 | 第22页 |
四、 域名的法律性质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域名与商标权的比较 | 第26-31页 |
一、 域名与商标权相同或相似之处 | 第26-27页 |
(一) 智力成果性 | 第26页 |
(二) 标识性 | 第26页 |
(三) 使用上的关联性 | 第26-27页 |
(四) 域名和商标权都是注册后才受保护 | 第27页 |
(五) 无形资产性 | 第27页 |
二、 域名与商标权不同之处 | 第27-31页 |
(一) 两者的使用者主体资格不同 | 第28页 |
(二) 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 第28页 |
(三) 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 第28-29页 |
(四) 两者具有的排他性不同 | 第29页 |
(五) 两者取得的原则不同 | 第29页 |
(六) 两者的管理机构不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 | 第31-38页 |
一、 域名和商标权冲突的原因及前提 | 第31-32页 |
(一) 域名和商标权冲突的原因 | 第31-32页 |
(二) 商标权和域名冲突的前提 | 第32页 |
二、 冲突的主体及类型 | 第32-38页 |
(一) 冲突的主体 | 第32-33页 |
(二) 冲突的主要类型 | 第33-38页 |
第四章 现有解决域名与商标权冲突的途径、方法 | 第38-48页 |
一、 WIPO对域名冲突的处理 | 第38-40页 |
(一) 注册的规范程序(Best practices For Registration Authorities) | 第38-39页 |
(二) 统一争端解决程序(Uniform Dispute Procedure) | 第39页 |
(三) 域名的排他程序(Domain Name Exclusions) | 第39-40页 |
二、 美国对域名冲突的处理 | 第40-44页 |
(一) 《统一域名纠纷处理规则》(“Uniform Domain Name Dispute Resolution Policy”) | 第40-41页 |
(二) 《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Anticybersquatting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 第41-44页 |
三、 我国对域名冲突的处理 | 第44-48页 |
(一) 《中国互连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 | 第44-45页 |
(二) 《关于审理因域名注册、使用而引起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 | 第45-46页 |
(三)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解决我国域名与商标权冲突的对策及立法建议 | 第48-58页 |
一、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解决域名与商标冲突应遵循五项原则 | 第49-53页 |
(一) 域名与商标不能随意扩展各自外延原则 | 第50页 |
(二) 界定“恶意”与“非恶意”,贯彻诚实信用原则 | 第50-51页 |
(三) 建立民事责任承担原则 | 第51页 |
(四) 驰名商标例外原则 | 第51-52页 |
(五) 保护在先权利原则 | 第52-53页 |
二、 改进网络域名管理技术,完善行政解决程序 | 第53-54页 |
(一) 利用技术方法解决两权冲突 | 第53-54页 |
(二) 加强域名注册管理,建立防御登记体系 | 第54页 |
(三) 域名注册程序采用“双轨制” | 第54页 |
三、 将域名纳入商标的管理与保护体系 | 第54-57页 |
(一) 明确CNNIC的法律性质 | 第55页 |
(二) 将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延伸到虚拟网络世界 | 第55-56页 |
(三) 明确域名的财产性质,允许域名的转让 | 第56页 |
(四) 规定域名予以注销或撤销的期限 | 第56-57页 |
四、 司法为最终的解决程序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书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