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6页 |
一、 英国的犯罪理论体系 | 第6-29页 |
(一) 控诉方面 | 第8-17页 |
1. 犯罪行为 | 第8-13页 |
2. 犯罪意图 | 第13-17页 |
(二) 辩护方面 | 第17-29页 |
1. 被告人提出人证或物证证明自己无法实施被指控的犯罪 | 第17-18页 |
2. 控方无法证明定罪必须的所有要素 | 第18页 |
3. 正当辩护理由 | 第18-23页 |
4. 可宽恕性理由 | 第23-29页 |
二、 我国犯罪理论体系 | 第29-35页 |
(一) 犯罪构成理论 | 第29-34页 |
1. 犯罪主体 | 第29-30页 |
2. 犯罪客体 | 第30页 |
3. 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30-33页 |
4. 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33-34页 |
(二) 犯罪构成的非犯罪化 | 第34-35页 |
1. 正当防卫 | 第34-35页 |
2. 紧急避险 | 第35页 |
三、 两国犯罪理论体系比较研究 | 第35-46页 |
(一) 要件的比较 | 第37-42页 |
1. 认定犯罪性方面的要件比较 | 第37-39页 |
2. 排除犯罪性方面的要件比较 | 第39-42页 |
(二) 结构和性能的比较 | 第42-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书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