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债务·地方财政·经济发展--中国地方公共债务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英文内容提要 | 第9-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31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地方公共部门与地方公共债务的含义 | 第13-15页 |
·地方公共部门 | 第13-14页 |
·地方公共债务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5-25页 |
·宏观经济环境和地方公共债务 | 第15-17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经济效应 | 第17-22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 | 第22-24页 |
·地方公共债务管理政策 | 第24-25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研究范围与基本框架 | 第27-31页 |
·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基本框架 | 第28-31页 |
第2章 中国地方公共债务实证分析 | 第31-54页 |
·地方公共债务规模的初步判断 | 第31-42页 |
·直接负债 | 第31-34页 |
·或有负责 | 第34-39页 |
·债务规模的初步判断 | 第39-42页 |
·地方公共债务结构分析 | 第42-45页 |
·直接负债的结构 | 第42-43页 |
·或有负债的结构 | 第43-45页 |
·不同层次公共债务的特征分析 | 第45-49页 |
·总体特征 | 第45-46页 |
·地方各级公共债务特征 | 第46-49页 |
·对地方公共债务存量的几点看法 | 第49-51页 |
·对地方公共债务增量的分析:趋势、增长速度 | 第51-54页 |
第3章 地方公共债务形成的主要机理 | 第54-78页 |
·引言 | 第54页 |
·经济因素 | 第54-67页 |
·经济体制变迁与地方公共债务形成 | 第54-56页 |
·经济性分权 | 第56-58页 |
·财政分权 | 第58-65页 |
·“政府、企业、银行”三位一体 | 第65-67页 |
·政治因素 | 第67-68页 |
·权力 | 第67页 |
·政治分权 | 第67-68页 |
·技术因素 | 第68-70页 |
·债务管理技术 | 第68-69页 |
·债务决策技术 | 第69页 |
·债务预算技术 | 第69-70页 |
·社会心理与行为因素 | 第70-78页 |
·“经济人”行为 | 第70-71页 |
·机会主义 | 第71-72页 |
·公债幻觉 | 第72-73页 |
·示范人-模仿人的行为 | 第73-74页 |
·寻租 | 第74-78页 |
第4章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发展 | 第78-111页 |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公共财政框架 | 第78-8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8-79页 |
·一般模式与特殊模式 | 第79-81页 |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赤字 | 第81-9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页 |
·地方财政赤字的构成 | 第81-83页 |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赤字的关系 | 第83-84页 |
·地方财政赤字规模估计 | 第84-89页 |
·地方财政赤字特征 | 第89-90页 |
·地方财政赤字与地方经济增长 | 第90-91页 |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收入 | 第91-95页 |
·地方财政收入规模 | 第91-93页 |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 第93-95页 |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支出 | 第95-99页 |
·地方财政支出总量 | 第95-97页 |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 第97-99页 |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体制 | 第99-111页 |
·现实描述 | 第99-101页 |
·事权与地方公共债务 | 第101-102页 |
·财权与地方公共债务 | 第102-105页 |
·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债务 | 第105-111页 |
第5章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经济发展 | 第111-1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112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经济学分析 | 第112-113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投资效应 | 第113-119页 |
·地方公共投资行为分析 | 第114-116页 |
·地方公共债务投资效应 | 第116-119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再分配效应 | 第119-122页 |
·再分配效应理论述评 | 第119-120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20-122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122-127页 |
·经验推理 | 第122-123页 |
·现实考察 | 第123-127页 |
第6章 地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 | 第127-14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7-128页 |
·地方公共债务的适度规模 | 第128-132页 |
·现行评价指标及其缺陷 | 第128-129页 |
·转轨时期地方公共债务适度规模标准探讨 | 第129-131页 |
·适度规模的理论分析 | 第131-132页 |
·地方公共债务风险源分析 | 第132-137页 |
·地方公共债务是否存在风险 | 第132-133页 |
·地方公共债务风险源分析 | 第133-137页 |
·地方公共债务可持续的政策建议 | 第137-142页 |
·出售部分国有资产问题 | 第137-138页 |
·大力扶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 第138-139页 |
·建立有效的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 第139-142页 |
第7章 完善地方公共债务政策与管理 | 第142-164页 |
·我国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债券? | 第142-151页 |
·国外经验借鉴 | 第142-143页 |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历史演变 | 第143-144页 |
·地方发行债券的效应分析 | 第144-146页 |
·发行地方债券的必要性 | 第146-147页 |
·发行地方债券的可行性 | 第147-148页 |
·发行地方债券的总体构想 | 第148-151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创新 | 第151-15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152页 |
·创新的特征 | 第152-153页 |
·创新的模式 | 第153页 |
·创新的路径 | 第153-155页 |
·地方或有债务管理 | 第155-157页 |
·管理的两面性 | 第155-156页 |
·管理政策选择 | 第156-157页 |
·完善地方公共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157-164页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158-159页 |
·完善公共决策机制 | 第159-160页 |
·建立公共债务预算制度 | 第160-161页 |
·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 第161-1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4-171页 |
后记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