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中文摘要(关键词) | 第1-6页 |
Abstract(Keywords)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39页 |
第一节 “艺术哲学”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第二节 苏轼文艺理论研究述评 | 第13-24页 |
第二节 苏轼的儒佛道思想概论 | 第24-39页 |
一、 苏轼的儒家思想概论 | 第24-29页 |
二、 苏轼的佛家思想概论 | 第29-33页 |
三、 苏轼的道家思想概论 | 第33-39页 |
第一章 真实论 | 第39-64页 |
第一节 文学真实论 | 第39-48页 |
一、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真情实感 | 第39-42页 |
二、 非至吴越,不见此景——真临实境 | 第42-45页 |
三、 言必中当世之过——直面现实 | 第45-48页 |
第二节 画有常理——绘画真实论 | 第48-55页 |
第三节 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 第55-64页 |
第二章 传神论 | 第64-84页 |
第一节 文学传神论 | 第64-68页 |
一、 画龙点睛——写人之传神 | 第64-65页 |
二、 写物之功——诗歌之炼字 | 第65-68页 |
第二节 传神写照——绘画传神论 | 第68-77页 |
第三节 书如其人——书法传神论 | 第77-84页 |
第三章 自然论 | 第84-115页 |
第一节 “辞达”——文学自然论 | 第84-106页 |
一、 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轼的“辞达”说 | 第85-94页 |
二、 萧然出尘,清诗绝俗 | 第94-97页 |
三、 渊明吾所师——苏轼和陶渊明 | 第97-98页 |
四、 静故了群动——苏轼的静观说 | 第98-100页 |
五、 反常合道为趣——苏轼的奇趣论 | 第100-104页 |
六、 绚烂之极,反造平淡 | 第104-105页 |
七、 苏轼的自然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天工与清新——绘画自然论 | 第106-109页 |
第三节 浩然听笔之所之——书法自然论 | 第109-115页 |
第四章 法度论 | 第115-125页 |
第一节 读书万卷始通神——文学法度论 | 第115-120页 |
第二节 退笔如山未足珍——书法法度论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绘画法度论 | 第122-125页 |
结论:一代艺术全才苏东坡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后记 | 第13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