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9页 |
第二章 全球EMS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2.1 EMS产业的特色 | 第9页 |
2.2 全球EMS产业的发展 | 第9-11页 |
2.3 EMS与ODM营运模式的差别 | 第11-13页 |
第三章 全球EMS大厂的营运状况 | 第13-19页 |
3.1 Solectron(旭电) | 第13-15页 |
3.2 Flextronics(伟创力) | 第15-16页 |
3.3 Sanmina-SCI(四海) | 第16-17页 |
3.4 Celestica(天泓) | 第17-18页 |
3.5 JabilCircuit(捷普) | 第18-19页 |
第四章 我国台湾EMS厂的发展 | 第19-24页 |
4.1 神达 | 第19-20页 |
4.2 鸿海 | 第20页 |
4.3 大众&三希 | 第20-21页 |
4.4 华硕 | 第21-22页 |
4.5 环隆电气 | 第22-24页 |
第五章 全球EMS行业的展望及预测 | 第24-27页 |
5.1 全球EMS行业的展望 | 第24-25页 |
5.2 全球EMS行业的预测 | 第25-27页 |
第六章 全球EMS大厂在华布局 | 第27-32页 |
6.1 EMS服务商强化大陆布局的策略意义 | 第27-28页 |
6.2 世界级EMS在中国加大扩张力度 | 第28-30页 |
6.3 台湾EMS登陆抢单 | 第30-32页 |
第七章 全球EMS大厂在华重点策略分析 | 第32-51页 |
7.1 价值链仍待扩展 | 第32-34页 |
7.1.1 欧美客户为主大陆厂商往来有限 | 第32-33页 |
7.1.2 提供最多价值活动 | 第33页 |
7.1.3 中国大陆据点定位转变 | 第33-34页 |
7.2 EMS服务商扩张模式 | 第34-35页 |
7.2.1 设厂购并并行 | 第34-35页 |
7.2.2 以购并为主 | 第35页 |
7.3 全球EMS大陆厂成为台湾业者的有力竞争对手 | 第35-36页 |
7.4 组织结构模式调查分析 | 第36-40页 |
7.5 生产运营策略 | 第40-46页 |
7.5.1 全球生产环境的剧烈变动及其影响 | 第41-43页 |
7.5.2 不断引进新生产管理实务与方法 | 第43-45页 |
7.5.3 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产生了极大功效 | 第45-46页 |
7.6 供应链管理与增值服务 | 第46-48页 |
7.7 人力资源战略 | 第48-51页 |
第八章 对中国本土EMS行业的启示 | 第51-57页 |
8.1 启示之一,”品牌”和”制造”的分离 | 第51-52页 |
8.2 启示之二,要有重视制造的理念 | 第52页 |
8.3 启示之三,制造业能否赚钱 | 第52-53页 |
8.4 启示之四,有关人才培育机制的思考 | 第53-57页 |
第九章 中国本土EMS现状 | 第57-65页 |
9.1 中国本土电子制造商涉足EMS | 第57-58页 |
9.2 中国EMS服务商SWOT分析 | 第58-65页 |
9.2.1 中国EMS服务商所具备的优势 | 第58-59页 |
9.2.2 中国EMS服务商的弱点分析 | 第59-61页 |
9.2.3 中国EMS服务商面临的威胁 | 第61-62页 |
9.2.4 中国EMS的机会 | 第62-65页 |
第十章 中国本土EMS服务商走向世界的关键要素 | 第65-69页 |
10.1 明晰产权,健全法人治理机制 | 第65页 |
10.2 廓清观念,专注于制造 | 第65-66页 |
10.3 制订合适的远景规划和可操作性的战略 | 第66页 |
10.4 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变革 | 第66-67页 |
10.5 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 第67-69页 |
第十一章 结语 | 第69-70页 |
致 谢 | 第70-71页 |
附录一:全球10家EMS服务商2000年总收入及最终产品分配 | 第71-72页 |
附录二:缩语解释 | 第72-73页 |
附录三:联想OEM台湾合约制造商一览 | 第73-74页 |
附录四:各大EMS服务商主要客户一览表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