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外文摘要 | 第5-31页 |
导言 | 第31-41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第1章 主体间性:视域·范畴·形态 | 第41-74页 |
1.1 主体间性之作为哲学问题 | 第41-44页 |
1.2 主体间性范畴的界定及相关范畴解析 | 第44-58页 |
1.3 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形态的四重区分 | 第58-73页 |
注释 | 第73-74页 |
第2章 主体间性理论的认识论形态 | 第74-125页 |
2.1 躲在主客体问题的光环之下 | 第74-91页 |
2.2 现代哲学对主体间性问题的认识论反思 | 第91-123页 |
注释 | 第123-125页 |
第3章 主体间性理论的生存论形态 | 第125-182页 |
3.1 生存论哲学与人的存在论困境 | 第125-130页 |
3.2 对个体性的张扬与向“类”的回归 | 第130-145页 |
3.3 逡巡于生存论与历史视野之间 | 第145-180页 |
注释 | 第180-182页 |
第4章 主体间性理论的社会历史形态 | 第182-231页 |
4.1 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痴迷与执着 | 第182-191页 |
4.2 对交往的眷注与理性精神的重建 | 第191-229页 |
注释 | 第229-231页 |
第5章 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沉思与结论 | 第231-249页 |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 第232-236页 |
5.2 主体间性理论的哲学人类学视野 | 第236-248页 |
注释 | 第248-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54-255页 |
致谢 | 第25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