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相互运动状态监控系统研究
1. 引言 | 第1-1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6-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1.3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1.3.1 设计思想 | 第10-11页 |
1.3.2 目标 | 第11页 |
1.3.3 本文所做工作 | 第11-12页 |
2. 汽车相互运动状态监控系统 | 第12-21页 |
2.1 监控系统构成 | 第12-13页 |
2.2 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3-20页 |
2.2.1 行车环境监测 | 第15-16页 |
2.2.2 防碰撞判断 | 第16-17页 |
2.2.3 车辆警报与控制 | 第17-20页 |
2.3 监控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第20页 |
2.4 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 第20-21页 |
3. 监控系统设计 | 第21-43页 |
3.1 雷达的选用 | 第21-33页 |
3.1.1 概述 | 第21-26页 |
3.1.2 雷达测试原理 | 第26-31页 |
3.1.3 雷达的选用 | 第31-33页 |
3.2 测控系统电路设计 | 第33-39页 |
3.2.1 系统电路设计 | 第33-35页 |
3.2.2 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第35-39页 |
3.3 控制软件编制 | 第39-43页 |
3.3.1 中断程序 | 第40页 |
3.3.2 显示子程序 | 第40-41页 |
3.3.3 报警子程序 | 第41-42页 |
3.3.4 电机驱动子程序 | 第42-43页 |
4. 防碰撞模型 | 第43-70页 |
4.1 概述 | 第43-44页 |
4.2 信息传递过程 | 第44-45页 |
4.3 信息处理过程 | 第45-55页 |
4.3.1 信息处理总过程 | 第45-50页 |
4.3.2 碰撞可能性判断过程 | 第50-55页 |
4.4 安全距离模型 | 第55-70页 |
4.4.1 模型计算规则 | 第55页 |
4.4.2 相对速度大于零时的安全距离模型 | 第55-64页 |
4.4.2 相对速度小于等于零时的安全距离模型 | 第64-70页 |
5. 制动过程动力学模型 | 第70-77页 |
5.1 总制动力模型 | 第70-71页 |
5.2 制动力分配模型 | 第71-75页 |
5.3 单轮制动模型 | 第75-77页 |
6. 监控系统的数字仿真 | 第77-83页 |
6.1 仿真语言简介 | 第77-78页 |
6.2 主车速度与安全距离的关系 | 第78-80页 |
6.3 相对速度与安全距离的关系 | 第80页 |
6.4 主车减速度与安全距离的关系 | 第80-81页 |
6.5 相对减速度与安全距离的关系 | 第81-82页 |
6.6 分析与结论 | 第82-83页 |
7. 结束语 | 第83-86页 |
7.1 所做工作与总结 | 第83-85页 |
7.2 需要完善的工作和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