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0页 |
1.1 数字通信调制技术的发展 | 第6-7页 |
1.2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 第7-8页 |
1.3 自适应调制的关键技术—变速率QAM | 第8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8-10页 |
2 无线信道 | 第10-27页 |
2.1 概述 | 第10-11页 |
2.2 阴影衰落 | 第11-14页 |
2.3 多径传输信道的冲击响应模型 | 第14-18页 |
2.3.1 影响多径衰落的因素 | 第14-15页 |
2.3.2 冲击响应模型 | 第15-18页 |
2.4 衰落信道的动态特性 | 第18-23页 |
2.4.1 动态特性 | 第19-22页 |
2.4.2 信道特征参数 | 第22-23页 |
2.5 慢衰落和快衰落 | 第23-27页 |
2.5.1 慢衰落 | 第23-24页 |
2.5.2 快衰落 | 第24-27页 |
3 QAM调制技术 | 第27-41页 |
3.1 概述 | 第27页 |
3.2 移动通信技术对传输调制方式的要求 | 第27-28页 |
3.3 m-QAM调制技术 | 第28-31页 |
3.3.1 m-QAM调制原理 | 第28页 |
3.3.2 m-QAM调制方式的主要参数 | 第28-29页 |
3.3.3 m-QAM调制信号星座图的设计 | 第29-31页 |
3.4 8QAM和16QAM的原理框图 | 第31-37页 |
3.4.1 8QAM调制器 | 第31-33页 |
3.4.2 8QAM带宽考虑 | 第33页 |
3.4.3 8QAM解调器 | 第33-35页 |
3.4.4 16调制器 | 第35-36页 |
3.4.5 16带宽考虑 | 第36-37页 |
3.5 m-QAM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 第37-40页 |
3.5.1 多分辨率的m-QAM调制技术 | 第38页 |
3.5.2 变速率m-QAM调制技术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信道容量 | 第41-55页 |
4.1 概述 | 第41-42页 |
4.2 系统框图 | 第42-43页 |
4.2.1 自适应通信系统模型 | 第42页 |
4.2.2 信道模型和衰落统计特性 | 第42-43页 |
4.3 采用自适应方案后的Nakagami信道的仙农容量 | 第43-49页 |
4.3.1 功率、速率优化的调整方案 | 第43-45页 |
4.3.2 功率固定而速率变化的调整方案 | 第45-46页 |
4.3.3 信道补偿的调整方案 | 第46-47页 |
4.3.4 数值结果 | 第47-49页 |
4.4 自适应M-QAM的调制 | 第49-54页 |
4.4.1 自适应方案 | 第49-51页 |
4.4.2 停止概率 | 第51页 |
4.4.3 频带利用率 | 第51-53页 |
4.4.4 平均误比特率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自适应调制技术在衰落信道中的应用 | 第55-61页 |
5.1 概述 | 第55页 |
5.2 系统描述 | 第55-60页 |
5.2.1 FDD自适应调制 | 第56-58页 |
5.2.2 TDD自适应调制 | 第58-59页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