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关税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回顾 | 第11-30页 |
1.1 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产生背景 | 第11-12页 |
1.2 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历史演进 | 第12-15页 |
1.2.1 GATT最初十年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12页 |
1.2.2 1959年—1978年GATT的重大信任危机 | 第12-13页 |
1.2.3 东京回合中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重大调整 | 第13-14页 |
1.2.4 20世纪80年代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改进 | 第14-15页 |
1.3 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容 | 第15-24页 |
1.3.1 第22条的主要内容释义 | 第15-17页 |
1.3.2 第22条解说 | 第17-18页 |
1.3.3 第23条主要内容释义 | 第18-19页 |
1.3.4 第23条解说 | 第19-24页 |
1.4 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属性 | 第24页 |
1.5 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评价 | 第24-30页 |
1.5.1 有效性分析 | 第24-26页 |
1.5.2 局限性分析 | 第26-30页 |
第2章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第30-56页 |
2.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产生背景 | 第30-31页 |
2.1.1 建立新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0页 |
2.1.2 乌拉圭回合争端解决小组谈判历程 | 第30-31页 |
2.2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31-43页 |
2.2.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目标 | 第31-32页 |
2.2.2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原则 | 第32-34页 |
2.2.3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管理与运作 | 第34-35页 |
2.2.4 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 第35-37页 |
2.2.5 WTO争端解决程序 | 第37-43页 |
2.3 世贸组织其他涉及争端解决机制的特殊或附加规则 | 第43-46页 |
2.3.1 GATT第10条的有关规定 | 第43-44页 |
2.3.2 东京回合中制定的各守则 | 第44-45页 |
2.3.3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知识产权协定》的有关规定 | 第45-46页 |
2.4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属性 | 第46-48页 |
2.5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评价 | 第48-56页 |
2.5.1 肯定性评价 | 第48-52页 |
2.5.2 否定性评价 | 第52-56页 |
第3章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对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改进 | 第56-63页 |
3.1 新《谅解》建立了统一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56页 |
3.2 新《谅解》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呈现出迅速化的特色,新增加的一些程序使WTO程序更加完善 | 第56-58页 |
3.3 新《谅解》确立了争端解决机关(DSB)对案件的强制管辖权 | 第58-60页 |
3.4 新《谅解》建立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 | 第60页 |
3.5 新《谅解》规定了程序各环节的严格时限 | 第60-61页 |
3.6 新《谅解》还规定了仲裁和其他方法的适用 | 第61-63页 |
第4章 如何正确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第63-68页 |
4.1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 第63-64页 |
4.1.1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我国有利的方面 | 第63页 |
4.1.2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我国不利的方面 | 第63-64页 |
4.2 我国应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策略 | 第64-68页 |
4.2.1 加速贸易政策、国内立法与WTO各项规定的接轨 | 第64-65页 |
4.2.2 改变惯用的行政手段,加强司法力度 | 第65页 |
4.2.3 加强“南南合作” | 第65页 |
4.2.4 加强对典型个案的研究 | 第65-66页 |
4.2.5 培养本国的专业法律人才,让律师介入争端诉讼 | 第66页 |
4.2.6 建立有效的国内组织机构,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 | 第66页 |
4.2.7 充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保障性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同时接受WTO的各项制约 | 第66-67页 |
4.2.8 争取不伤和气,以协商解决为主 | 第67-6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