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5-11页 |
1 网络CAD技术简介 | 第5-7页 |
1.1 网络CAD的产生背景 | 第5-6页 |
1.2 网络CAD相关概念与技术 | 第6页 |
1.3 网络CAD的应用领域 | 第6-7页 |
2 国内外对网络CAD的研究内容与发展状态 | 第7-9页 |
2.1 网络CAD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 | 第7-8页 |
2.2 网络CAD的发展方向 | 第8页 |
2.3 目前网络CAD的技术难点 | 第8-9页 |
3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9-11页 |
3.1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3.2 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3.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正文 | 第11-52页 |
1 基于团队工作的网络CAD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11-15页 |
1.1 基于团队工作的网络CAD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 第11-12页 |
1.2 基于团队工作的网络设计模式 | 第12页 |
1.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12-13页 |
1.4 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 第13-15页 |
2 网络决策交流子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 第15-26页 |
2.1 网络决策交流机制 | 第15-16页 |
2.1.1 网络交流方式 | 第15页 |
2.1.2 网络决策方法 | 第15-16页 |
2.2 网络决策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16-17页 |
2.3 网络决策交流子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7-26页 |
2.3.1 多用户共享的可视化虚拟交流空间的构建 | 第17-18页 |
2.3.1.1 虚拟交流空间 | 第17页 |
2.3.1.2 虚拟交流空间的实现 | 第17-18页 |
2.3.2 多用户实时共享的可视化数据交流工具 | 第18-23页 |
2.3.2.1 功能设计 | 第18-19页 |
2.3.2.2 技术难点 | 第19页 |
2.3.2.3 解决方案 | 第19-23页 |
2.3.2.3.1 应用共享解决方案 | 第19-20页 |
2.3.2.3.2 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多用户共享区间的解决方案 | 第20-23页 |
2.3.3 异构平台的数据共享 | 第23-24页 |
2.3.3.1 异构平台的数据与交流 | 第23-24页 |
2.3.3.2 中性数据解读器的建立 | 第24页 |
2.3.4 异步通讯工具的集成 | 第24-26页 |
3 团队数据共享的研究与设计 | 第26-43页 |
3.1 团队协同工作与数据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3.1.1 团队协同与数据共享 | 第26-27页 |
3.1.2 团队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第27-28页 |
3.2 团队数据共享机制的设计 | 第28-40页 |
3.2.1 产品数据属性定义 | 第28-30页 |
3.2.1.1 基本属性 | 第28页 |
3.2.1.2 历史属性 | 第28-29页 |
3.2.1.3 共享状态属性 | 第29页 |
3.2.1.4 关联属性 | 第29-30页 |
3.2.2 团队成员的权限控制机制的设计 | 第30-33页 |
3.2.2.1 基本术语的定义 | 第30-31页 |
3.2.2.2 角色的定义和修改 | 第31-32页 |
3.2.2.3 成员的角色分配 | 第32页 |
3.2.2.4 阶段状态的定义和修改 | 第32页 |
3.2.2.5 数据存取权限的定义和修改 | 第32-33页 |
3.2.3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操作机制的设计 | 第33-38页 |
3.2.3.1 向共享数据库提交数据的机制 | 第33页 |
3.2.3.2 从共享数据库检出数据的机制 | 第33-34页 |
3.2.3.3 版本控制机制的设计 | 第34-37页 |
3.2.3.4 共享多个Library的策略 | 第37-38页 |
3.2.4 一个机械产品设计团队共享数据的案例分析 | 第38-40页 |
3.3 团队数据的组织策略 | 第40-43页 |
3.3.1 产品结构树管理策略 | 第40-41页 |
3.3.2 产品数据的动态组织策略 | 第41-42页 |
3.3.3 支持产品设计数据回溯的组织策略 | 第42-43页 |
4 网络CAD系统核心模块的程序开发结果 | 第43-51页 |
4.1 开发工具与运行环境简介 | 第43页 |
4.2 本程序的特点与主要功能 | 第43页 |
4.3 用户界面与运行情况 | 第43-49页 |
4.4 程序的运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4.1 程序的运行结果 | 第49-50页 |
4.4.2 程序的基本原理及其意义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英文摘要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1 服务器主类和客户端主类的UML图 | 第57-59页 |
附录2 服务器端主要程序代码 | 第59-66页 |
附录3 客户端主要程序代码 | 第66-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