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虫草属真菌人工培养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虫草属真菌中核苷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虫草属真菌中核苷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立题依据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生长动力学考察 | 第17-35页 |
·蛹虫草斜面菌种最适培养基的考察 | 第17-2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菌株 | 第18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 第20-27页 |
·碳源的考察 | 第20-21页 |
·氮源的考察 | 第21页 |
·液体培养基C/N比的考察 | 第21页 |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考察 | 第21-22页 |
·生长调节因子的考察 | 第22页 |
·优化培养基与原培养基的比较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7页 |
·液体培养有关参数的考察 | 第27-30页 |
·装料系数的考察 | 第27页 |
·培养基PH影响的考察 | 第27页 |
·摇床振荡频率的考察 | 第27页 |
·接种量的考察 | 第27-28页 |
·培养液粘度的考察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蛹虫草菌液体培养菌丝的生长动力学考察 | 第30-34页 |
·生长量的变化趋势考察 | 第30页 |
·培养基中残糖的测定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4页 |
·实验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蛹虫草的人工固体培养研究 | 第35-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菌株 | 第35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一级种子培养 | 第35页 |
·固体培养基的优化 | 第35页 |
·固体培养中子座的生长状况观察 | 第35-36页 |
·HPLC法测定固体培养基菌皮中核苷类化合物的含量 | 第36-37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HPLC色谱条件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固体培养基正交设计结果 | 第38页 |
·固体培养基菌皮中核苷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人工培养蛹虫草子座中核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第43-50页 |
·核苷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核苷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5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50页 |
第五章 蛹虫草及其培养物中核苷类化合物的检测 | 第50-60页 |
·核苷类化合物的薄层层析(TLC)定性鉴别 | 第50-5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TLC层析条件 | 第50-51页 |
·薄层扫描条件 | 第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核苷类化合物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 | 第52-58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电泳条件的确定 | 第53页 |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53页 |
·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样品分析 | 第54-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六章 人工培养蛹虫草子座中核苷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研究 | 第60-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实验动物及瘤株 | 第60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60页 |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受试药物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蛹虫草提取液的制备 | 第61页 |
·肝癌H_(22)细胞体外抗肿瘤试验 | 第61页 |
·肝癌H_(22)细胞体内抗肿瘤作用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体外抑瘤作用结果 | 第62-63页 |
·体内抑瘤作用结果 | 第63页 |
·对生存延长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对荷瘤小鼠生存质量的影响 | 第64页 |
·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