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对网络与民主政治前景的哲学透视

导论第1-10页
第一章 民主与民主化的基本认识第10-16页
 第一节 民主的内涵和形式第10-14页
  一、 民主的概念界定第10-11页
  二、 民主与自由和平等第11-13页
  三、 民主的实现形式第13-14页
 第二节 民主化及其衡量指标第14-16页
  一、 民主化的概念界定第14页
  二、 民主化的衡量指标第14-16页
第二章 网络的兴起及其引发的对民主的展望第16-24页
 第一节 网络的兴起及其特征第16-20页
  一、 网络的概念界定第16页
  二、 网络的发展历程第16-18页
  三、 网络的特征:技术的和人文的第18-20页
 第二节 网络引发的对民主的展望第20-24页
第三章 网络对民主的二元作用第24-36页
 第一节 马克思和科恩论民主的条件第24-27页
  一、 马克思论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性质第24-26页
  二、 科恩论民主实现的五个条件第26-27页
 第二节 网络对民主的积极促进第27-30页
  一、 为广泛的民主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第27-28页
  二、 完善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第28页
  三、 扩大了参与的自由,提升了主体参与的兴趣第28-29页
  四、 增加了主体参与政治所必需的信息量,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提高第29页
  五、 弱化了集权控制,抑制了独裁专制第29-30页
  六、 改善和丰富了政府推进民主的方式和手段第30页
 第三节 网络对民主的消极影响第30-36页
  一、 数字鸿沟日渐显现,非均衡政治参与进一步恶化第30-31页
  二、 非理性政治参与严重存在,民主的效率大打折扣第31页
  三、 主体参与政治所必需的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第31-33页
  四、 参与的急剧增加可能导致参与爆炸,危害社会稳定第33页
  五、 主体参与能力没有相应提高构成民主制度化的潜在隐患第33-34页
  六、 社会群体严重分化,危及到多数同意的基本原则第34-36页
第四章 政府管理创新:网络时代的民主与集权第36-54页
 第一节 网络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第36-41页
  一、 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由来第36-37页
  二、 网络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第37-41页
 第二节 网络时代的民主与集权第41-48页
  一、 网络无政府主义在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上存在严重理论缺陷第41-43页
  二、 网络社会与网络化社会、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相互重叠和包容的第43-44页
  三、 伟大的“利维坦”是民主的必要之恶第44-46页
  四、 政府在网络时代依然处于社会活动的中心第46-48页
 第三节 网络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第48-54页
  一、 网络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构成第48-49页
  二、 政府管理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网络立法第49-51页
  三、 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电子政府第51-54页
第五章 网络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第54-62页
 第一节 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成绩和问题第54-57页
  一、 中国古代的民主观以及中国民主的发展第54页
  二、 中国民主化进程取得的成绩第54-55页
  三、 中国民主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55-57页
 第二节 网络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第57-62页
  一、 中国网络的发展状况第57-58页
  二、 网络对中国民主化的可能促进第58页
  三、 中国在利用网络推动民主政治中应注意的问题第58-62页
结束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制度创新—产权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广西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