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补养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1-15页 |
| 临床研究 | 第15-25页 |
| 一、 病例选择 | 第15-16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5-16页 |
| 二、 临床资料 | 第16-19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 (二) 发病诱因 | 第16-17页 |
| (三) 病情分析 | 第17-18页 |
| (四) 激素使用 | 第18-19页 |
| 三、 治疗与观察方法 | 第19-20页 |
| (一) 治疗方法 | 第19页 |
| (二) 观察方法 | 第19页 |
| (三) 疗效评定指标 | 第19-20页 |
| 四、 治疗结果及分析 | 第20-25页 |
| (一) 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 第20-21页 |
| (二) 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 | 第21-23页 |
| (三) 激素治疗情况 | 第23-24页 |
| (四) 两组总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 实验研究 | 第25-30页 |
| 一、 对自身免疫综合征小鼠血清水平的影响 | 第25-27页 |
| 二、 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三、 对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 | 第28-30页 |
| 讨 论 | 第30-39页 |
| 一、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第30页 |
| 二、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探讨 | 第30-34页 |
| (一) 阴阳失衡为内因 | 第31页 |
| (二) 感受热毒为致病条件 | 第31-33页 |
| (三) 精血亏虚,湿热毒瘀为病机关键 | 第33页 |
| (四) 本虚标实,互为因果 | 第33-34页 |
| 三、 治则治法 | 第34页 |
| 四、 方药分析 | 第34-35页 |
| 五、 疗效机理探讨 | 第35-39页 |
| (一) 免疫调节 | 第35-37页 |
| (二) 抑制免疫性炎症反应 | 第37-38页 |
| (三) 抗感染 | 第38-39页 |
| 结 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综 述 | 第43-49页 |
| 致 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