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图形目录 | 第8-9页 |
表格目录 | 第9-10页 |
研究论文 杂交油菜“蜀杂6号”亲本分子标记建立及其在杂交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 第10-71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RAPD体系的建立及阳性引物筛选 | 第15-3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6-18页 |
1 材料 | 第16页 |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RAPD引物 | 第16页 |
·其它试剂 | 第16页 |
2 方法 | 第16-18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16-17页 |
·无盐缓冲液匀浆法 | 第16-17页 |
·高盐缓冲液匀浆法 | 第17页 |
·总DNA纯度和含量测定 | 第17页 |
·总DNA酶切和电泳 | 第17页 |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7页 |
·RAPD扩增条件 | 第17页 |
·RAPD产物电泳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25页 |
1 总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总DNA的产量和纯度 | 第18页 |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对总DNA的作用 | 第18-19页 |
2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9-21页 |
·pH值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19页 |
·Mg~(2+)浓度 | 第19页 |
·Taq DNA聚合酶浓度 | 第19-20页 |
·模板DNA浓度 | 第20-21页 |
3 RAPD引物的初步筛选 | 第21-23页 |
4 阳性引物在亲本中稳定性验证 | 第23-25页 |
5 阳性引物在F1代中扩增结果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31页 |
1 单株总DNA的快速制备 | 第25-26页 |
2 RAPD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模板浓度 | 第26页 |
·模板质量 | 第26-27页 |
·Mg~(2+)浓度 | 第27页 |
·引物 | 第27-28页 |
·Taq DNA聚合酶用量及其纯度 | 第28页 |
·PCR仪的性能 | 第28页 |
3 RAPD标记重复性 | 第28-31页 |
第二章 RAPD标记DNA片段的克隆及鉴定 | 第31-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8页 |
1 材料 | 第32-34页 |
·菌株及载体 | 第32页 |
·克隆用大肠杆菌宿主菌 | 第32页 |
·克隆用载体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分子克隆工具酶及生化试剂 | 第33-34页 |
2 方法 | 第34-38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4页 |
·重扩增PCR条件 | 第34页 |
·大肠杆菌热冲击转化 | 第34页 |
·菌落PCR扩增筛选重组子 | 第34-35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5页 |
·DNA探针的标记 | 第35-36页 |
·非放射性探针的标记 | 第35页 |
·放射性探针的标记 | 第35-36页 |
·Southern杂交 | 第36-37页 |
·Southern转移 | 第36页 |
·非放射性探针Southern杂交及检测 | 第36-37页 |
·放射性探针Southern杂交和放射自显影 | 第37页 |
·斑点杂交 | 第37-38页 |
·斑点杂交膜的制备 | 第37页 |
·非放射性探针斑点杂交及检测 | 第37页 |
·放射性探针斑点杂交和放射自显影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8页 |
1 亲本特异标记片段的克隆 | 第38-39页 |
2 特异标记片段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9-48页 |
·Southern杂交 | 第39-40页 |
·斑点杂交 | 第40页 |
·特异标记片段阳性克隆的酶切 | 第40-46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04_(500)克隆的限制酶酶切分析 | 第41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04_(340)克隆的限制酶酶切分析 | 第41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22_(300)克隆的限制酶酶切分析 | 第41-42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22_(620)克隆的限制酶酶切分析 | 第42-46页 |
·PCR扩增确定其插入片段的长度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1 RAPD片段末端特性 | 第48页 |
2 RAPD标记的混合特性 | 第48-51页 |
第三章 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及其应用 | 第51-6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1 材料 | 第52页 |
2 方法 | 第52-53页 |
·DNA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52页 |
·大规模提取单株油菜DNA | 第52-53页 |
·SCAR扩增条件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64页 |
1 特异标记片段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53-61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04_(500) | 第53-54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04_(340) | 第54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22_(620) | 第54页 |
·特异标记片段GE222_(300) | 第54-61页 |
2 SCAR引物设计 | 第61-62页 |
3 SCAR扩增复性温度 | 第62-63页 |
4 SCAP特异分子标记 | 第63-64页 |
5 “蜀杂6号”杂种F_1代的纯度鉴定 | 第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1 RAPD标记的异质性 | 第64-65页 |
2 SCAR标记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文献综述 分子标记在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 | 第71-89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1 蛋白质电泳技术原理 | 第73-75页 |
·同工酶和等位酶分析技术 | 第73-74页 |
·基本原理 | 第73-74页 |
·同工酶技术的应用 | 第74页 |
·贮藏蛋白电泳 | 第74-75页 |
·贮藏蛋白电泳原理 | 第74页 |
·贮藏蛋白电泳的应用 | 第74-75页 |
2 常用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 | 第75-83页 |
·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76-77页 |
·基于多聚酶链式反应的分子标记 | 第77-81页 |
·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第77-79页 |
·SPAR标记 | 第79页 |
·SSR-锚定PCR标记 | 第79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第79-81页 |
·序列标志位点标记 | 第81页 |
·基于重复顺序的分子标记 | 第81-82页 |
·卫星DNA序列 | 第81页 |
·小卫星DNA序列 | 第81页 |
·微卫星DNA | 第81-82页 |
·主要的代表性生分子标记技术的比较 | 第82-83页 |
3 DNA分子标记在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 | 第83-85页 |
·DNA分子标记优越性 | 第83-84页 |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84-85页 |
4 展望 | 第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接受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