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图表清单 | 第9-11页 |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飞控系统传动机构 | 第13-14页 |
| ·UG 二次开发 | 第14-17页 |
| ·UG/OPEN MenuScript 方法 | 第15页 |
| ·UG/OPEN UIStyler 方法 | 第15-16页 |
| ·UG/OPEN Grip 方法 | 第16页 |
| ·UG/OPEN API 方法 | 第16页 |
| ·UG/OPEN 各模块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传动机构各部件参数化设计 | 第18-28页 |
| ·零件参数化设计 | 第18-19页 |
| ·传动机构各零部件分析 | 第19-20页 |
| ·摇臂的参数分析 | 第19-20页 |
| ·拉杆的参数分析 | 第20页 |
| ·支座的参数分析 | 第20页 |
| ·基于UG 二次开发实现零件参数化建模 | 第20-27页 |
| ·UG 二次开发流程图 | 第20页 |
| ·以实例说明UG 二次开发实现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 | 第20-25页 |
| ·对双摇臂应力分析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虚拟装配技术 | 第28-37页 |
| ·虚拟装配技术 | 第29-31页 |
| ·虚拟装配技术的定义 | 第29页 |
| ·虚拟装配技术的应用、地位及特点 | 第29-31页 |
| ·虚拟装配流程 | 第31页 |
| ·UG 虚拟装配原理 | 第31-32页 |
| ·部件原型 | 第32页 |
| ·部件事件 | 第32页 |
| ·部件实例 | 第32页 |
| ·UG 虚拟装配自动化 | 第32-35页 |
| ·坐标系 | 第32-33页 |
| ·虚拟装配自动化关键技术 | 第33-34页 |
| ·二次开发UG 编辑虚拟装配菜单及对话框 | 第34-35页 |
| ·运行实例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传动机构传动比计算 | 第37-47页 |
| ·传动比分配计算的典型公式 | 第37-42页 |
| ·摇臂的传动比计算 | 第37-39页 |
| ·驾驶杆传动比计算 | 第39-40页 |
| ·传动机构的传动比计算 | 第40-41页 |
| ·系统传动的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 ·传动比计算软件设计 | 第42-46页 |
| ·机构传动比分析 | 第42页 |
| ·机构传动比的计算可视化 | 第42-46页 |
| ·软件运算实例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间隙分配数据库 | 第47-60页 |
| ·数据库基础知识 | 第47-50页 |
|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 第47-48页 |
| ·数据模型 | 第48-49页 |
| ·数据库的表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 ·VC++平台上基于ODBC 的数据库系统开发 | 第50-52页 |
| ·开发过程 | 第50页 |
| ·MFC ODBC 常用的类 | 第50-52页 |
| ·间隙数据库的开发 | 第52-59页 |
| ·利用 VC++生成可供 UG/Open API 调用的DLL | 第53-59页 |
| ·建立 UG 调用DLL 文件的程序 | 第59页 |
| ·运行实例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全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60页 |
| ·后继研究工作及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附件1 双耳双摇臂 GRIP 程序 | 第66-70页 |
| 附件2 API 与 GRIP 相互调用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