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件式高支模架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模板支撑体系的发展 | 第9页 |
| ·扣件式高支模体系概述 | 第9-15页 |
| ·模板 | 第9-11页 |
| ·支撑系统 | 第11-14页 |
| ·楼(顶)板模板早拆支撑系统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9页 |
| ·扣件式高支模架体系的出现 | 第15-16页 |
| ·高大模板坍塌事故的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 ·目的 | 第17-18页 |
| ·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2 支模架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20-34页 |
| ·常规支模架体系的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20-27页 |
| ·常规支模架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 ·压杆稳定理论 | 第21-23页 |
| ·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计算长度 | 第23-24页 |
| ·钢管架整体结构性能的试验 | 第24-27页 |
| ·高型脚手架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 | 第27-31页 |
| ·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规范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 ·基于支撑系统在诱发荷载作用下竖向诱发力的计算 | 第28-29页 |
|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算法 | 第29页 |
| ·基于格构式轴心受压柱分析的算法 | 第29-31页 |
| ·高支模架体的力学分析 | 第31-34页 |
| ·常规支模架体的力学分析 | 第31页 |
| ·高支模架体的力学分析 | 第31-34页 |
| 3 高支模架的结构设计 | 第34-42页 |
| ·高支模架的构造 | 第34-37页 |
| ·立杆 | 第34页 |
| ·水平杆件 | 第34-35页 |
| ·水平剪刀撑 | 第35-36页 |
| ·扫地杆 | 第36页 |
| ·侧向约束 | 第36-37页 |
| ·高支模架的结构计算 | 第37-42页 |
| ·荷载计算 | 第37-39页 |
| ·架体各搭设参数的确定 | 第39页 |
| ·架体各构件计算 | 第39-41页 |
| ·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41页 |
| ·考虑支撑立杆竖向变形 | 第41-42页 |
| 4 高支模架的施工 | 第42-46页 |
| ·施工准备 | 第42页 |
| ·组织制度 | 第42页 |
| ·技术制度 | 第42页 |
| ·施工搭设 | 第42-43页 |
| ·搭设顺序 | 第42页 |
| ·搭设要点和要求 | 第42-43页 |
| ·混凝土浇筑对模架的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 ·模板支撑的拆除 | 第44-45页 |
| ·施工构造措施 | 第45-46页 |
| 5 高支模架的施工现场监测 | 第46-53页 |
| ·施工现场监测设备和方法 | 第46页 |
| ·监测设备 | 第46页 |
| ·监测方法 | 第46页 |
| ·立杆内力监测与分析 | 第46-51页 |
| ·不同高度的监测 | 第48-51页 |
| ·变形观测 | 第51-53页 |
| 6 工程实例 | 第53-66页 |
| ·工程概况 | 第53-54页 |
| ·外支模架方案策划 | 第54页 |
| ·结构设计及计算 | 第54-59页 |
| ·荷载 | 第54页 |
| ·梁下支撑设计及计算 | 第54-59页 |
| ·支撑立杆竖向变形 | 第59-60页 |
| ·变形 | 第59-60页 |
| ·沉降观测 | 第60页 |
| ·搭拆工序 | 第60页 |
| ·构造措施 | 第60-61页 |
| ·安全措施 | 第61-66页 |
| 7 结束语 | 第66-69页 |
| ·结论 | 第66页 |
| ·应注意的事项 | 第66-67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7-68页 |
| ·改进建议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