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一、回应型法的形成 | 第14-21页 |
| (一) 回应型法的形成 | 第14-16页 |
| (二) 回应型法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6-17页 |
| (三) 回应型法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7-21页 |
| 二、回应型法的主要内容 | 第21-31页 |
| (一) 三种类型的法律 | 第21-23页 |
| (二) 回应型法的主要观点——法律的回应性 | 第23-31页 |
| 三、回应型法的独特视角 | 第31-41页 |
| (一) 价值取向的工具主义 | 第31-33页 |
| (二) 自然法思想融入规范体系 | 第33-35页 |
| (三) 多元化的法律渊源 | 第35-37页 |
| (四) 合法性作为可变的成就 | 第37-41页 |
| 四、回应型法的欠缺与完善 | 第41-45页 |
| (一) 回应型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充分 | 第41-42页 |
| (二) 回应型法的完善 | 第42-45页 |
| 五、回应型法的启示 | 第45-49页 |
| (一) 回应型法表明法治的不同路径 | 第45-47页 |
| (二) 回应型法是对社会需要的全面回应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