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复杂地下洞室群开挖顺序及支护方法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图索引 | 第6-8页 |
| 表索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地应力 | 第13-14页 |
| ·洞室群开挖顺序 | 第14-15页 |
| ·洞室支护设计 | 第15-17页 |
| ·洞室围岩应力分布 | 第17-20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厂房区工程地质 | 第22-32页 |
| ·区域地质环境 | 第22-24页 |
| ·工程概况 | 第2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页 |
| ·地震 | 第22-24页 |
| ·坝址及厂房区工程地质环境 | 第24-28页 |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4页 |
| ·地质构造 | 第24-28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页 |
|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8页 |
| ·岩体工程特性 | 第28-32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28页 |
| ·结构面物理力学性质 | 第28-30页 |
| ·岩体力学性质 | 第30-31页 |
| ·围岩力学参数取值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地应力场特征 | 第32-45页 |
| ·区域构造应力场 | 第32-33页 |
| ·地应力现象及实测 | 第33-36页 |
| ·地应力现象 | 第33-34页 |
| ·地应力实测 | 第34-36页 |
| ·坝址区初始地应力场 | 第36-41页 |
| ·洞室群概况 | 第36-37页 |
| ·几何模型 | 第37-38页 |
| ·本构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38-39页 |
| ·边界条件 | 第39页 |
| ·坝址区应力场计算 | 第39-41页 |
| ·洞室群地应力场 | 第41-45页 |
| ·几何模型 | 第41-42页 |
| ·本构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42页 |
| ·边界条件 | 第42-43页 |
| ·洞室群应力场计算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洞室群开挖顺序 | 第45-53页 |
| ·洞室群开挖顺序方案 | 第45页 |
| ·开挖方案比较 | 第45-53页 |
| ·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 ·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 第49页 |
| ·围岩塑性破坏区分析 | 第49-53页 |
| 第五章 洞室群支护设计 | 第53-64页 |
| ·洞室群支护方法 | 第53-58页 |
| ·喷射混凝土支护作用 | 第53-54页 |
| ·锚杆(索)支护作用 | 第54页 |
| ·支护方案 | 第54-58页 |
| ·结构单元 | 第58页 |
| ·围岩支护方案比较 | 第58-64页 |
| ·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第58-61页 |
| ·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 第61页 |
| ·围岩塑性破坏区 | 第61-64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64-66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