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 2 监利河段河道概况 | 第21-34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河段情况 | 第22-25页 | 
| ·监利河弯历史演变概况 | 第22-24页 | 
| ·裁弯工程概况 | 第24页 | 
| ·河段近期河道概况 | 第24-25页 | 
|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 ·地质概况及河床边界条件 | 第25-27页 | 
| ·堤防现状及河道治理情况 | 第27-32页 | 
| ·河段相关水利规划及实施情况 | 第32-34页 | 
| 3 河段水沙特性及变化趋势 | 第34-67页 | 
| ·来水来沙特点 | 第34-59页 | 
| ·水沙地区组成 | 第34页 | 
| ·水沙年际变化 | 第34-49页 | 
| ·水沙年内变化 | 第49-51页 | 
| ·水沙关联性分析 | 第51-55页 | 
| ·河段洪水特性 | 第55-58页 | 
| ·本节小结 | 第58-59页 | 
| ·水沙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4页 | 
| ·河段上游来水来沙 | 第59-60页 | 
| ·下荆江裁弯工程 | 第60-61页 | 
|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 | 第61-63页 | 
|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 第63页 | 
| ·洞庭湖出流顶托 | 第63-64页 | 
| ·水沙变化趋势预测 | 第64-67页 | 
| ·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趋势 | 第64-65页 | 
| ·水沙年内分配变化趋势 | 第65-67页 | 
| 4 监利河段河床演变规律 | 第67-97页 | 
|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 第67-70页 | 
| ·河床演变的一般现象 | 第67-68页 | 
|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 第68-69页 | 
| ·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 | 第69-70页 | 
| ·河道演变的分析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 ·监利河段河床演变规律 | 第71-94页 | 
| ·分汊型河段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71-72页 | 
| ·监利河段近期演变 | 第72-94页 | 
| ·影响监利河段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 | 第94-97页 | 
| ·河床边界条件 | 第94-95页 | 
| ·水沙条件变化 | 第95-97页 | 
| 5 横断面形态调整对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机理 | 第97-132页 | 
| ·引言 | 第97-98页 | 
| ·水沙变化对横断面形态影响及“记忆”效应 | 第98-99页 | 
| ·形态指标、水沙因子的选取 | 第99-103页 | 
| ·横断面形态指标的选择及处理 | 第99-100页 | 
| ·水沙因子的选取及前期水沙系列分析表达 | 第100-103页 | 
| ·横断面形态与前期水沙系列的相关关系 | 第103-111页 | 
| ·相关分析法 | 第103-104页 | 
| ·分汊段横断面形态指标与前期水沙系列的相关分析 | 第104-108页 | 
| ·上游过渡段横断面形态指标与前期水沙系列的相关分析 | 第108-109页 | 
| ·下游过渡段横断面形态指标与前期水沙系列的相关分析 | 第109-110页 | 
| ·本节小结 | 第110-111页 | 
| ·优选水沙因子对分汊段横断面形态的相对贡献率分析 | 第111-130页 |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111-117页 | 
| ·优选水沙因子对分汊段横断面形态的相对贡献率分析 | 第117-128页 | 
| ·本节小结 | 第128-130页 | 
| ·横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条件之间响应机理初探 | 第130-132页 | 
| 6 监利河段横断面形态变化趋势分析 | 第132-139页 | 
| ·引言 | 第132页 | 
| ·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 第132-133页 | 
| ·监利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变化趋势分析 | 第133-135页 | 
| ·水沙变化对监利河段横断面影响机理 | 第133页 | 
| ·监利河段水沙变化趋势 | 第133-135页 | 
| ·监利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变化趋势 | 第135页 | 
| ·监利河段治理对策及建议 | 第135-139页 | 
| ·监利河段整治原则和依据 | 第135-136页 | 
| ·监利河段整治对策和建议 | 第136-13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39-14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3页 | 
| 附录1: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 | 第143-144页 | 
| 附录2: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参与完成项目情况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