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串联补偿线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小波变换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IEC61850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串联补偿装置的特性分析 | 第17-27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固定串联补偿(FSC)装置特性 | 第18-21页 |
| ·FSC装置 | 第18-19页 |
| ·FSC的基频等值阻抗 | 第19-21页 |
| ·可控串联补偿(TCSC)装置的特性 | 第21-27页 |
| ·TCSC装置 | 第21-23页 |
| ·TCSC运行方式 | 第23页 |
| ·TCSC基本特性 | 第23-27页 |
| ·TCSC的稳态基频阻抗特性 | 第23-25页 |
| ·TCSC的动态基频阻抗特性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串联补偿对输电线路保护的影响 | 第27-41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电压反向 | 第27-30页 |
| ·电流反向 | 第30-32页 |
| ·串补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32-35页 |
| ·串补电容安装位置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电压互感器安装位置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串补对工频故障分量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35-37页 |
| ·串补对方向保护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串补对纵联保护的影响 | 第39页 |
| ·串补对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影响的主要解决办法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小波变换 | 第41-50页 |
| ·小波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 ·多分辨分析与Mallat算法 | 第42-47页 |
| ·多分辨率分析 | 第42-45页 |
| ·Mallat算法 | 第45-47页 |
| ·小波变换极值点表示信号奇异点原理 | 第47-48页 |
| ·Coiflet(coifN)小波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高压串补输电线路保护新方法的研究 | 第50-68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仿真建模 | 第50-53页 |
| ·串补线路故障电流的小波变换特征 | 第53-60页 |
| ·内部故障 | 第54-56页 |
| ·外部故障 | 第56-58页 |
| ·MOV失效时 | 第58-60页 |
| ·串补线路小波变换特征的新算法 | 第60-63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页 |
| ·串补线路新算法的形成 | 第60-63页 |
| ·新算法的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 第63-67页 |
| ·TCSC的动态特性对新算法的影响 | 第63-65页 |
| ·CT饱和对新算法的影响 | 第65-66页 |
| ·采样频率对新算法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基于IEC 61850输电线路纵联保护的研究 | 第68-84页 |
| ·引言 | 第68-69页 |
| ·IEC 61850标准概貌 | 第69-71页 |
| ·IEC 61850的核心内容 | 第71-77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逻辑节点 | 第71-74页 |
|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 第74-75页 |
| ·ACSI到MMS的映射 | 第75-77页 |
| ·输电线路纵联保护的对象模型 | 第77-79页 |
| ·纵联保护逻辑节点 | 第77-78页 |
| ·纵联保护功能建模 | 第78-79页 |
| ·纵联保护模型通信的研究 | 第79-83页 |
| ·通信连接 | 第79-80页 |
| ·面向对象编程的研究 | 第80-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录 | 第91-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