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节 扬子鳄的研究概况 | 第12-20页 |
1 命名和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2 地理分布 | 第13-15页 |
3 生物习性 | 第15-16页 |
4 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5 种群现状及保护现状 | 第18-20页 |
6 长兴扬子鳄自然繁育研究中心与长兴扬子鳄种群 | 第20页 |
第二节 基因组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文库研究概述 | 第20-26页 |
1 构建文库载体的发展 | 第20-22页 |
2 基因组 BAC文库的构建和鉴定 | 第22-24页 |
·基因组 BAC文库的构建 | 第22-23页 |
·基因组 BAC文库的鉴定 | 第23-24页 |
3 基因组BAC文库的应用 | 第24-26页 |
·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24页 |
·基因组物理图谱构建 | 第24-25页 |
·基因组测序 | 第25页 |
·BAC与比较基因组研究 | 第25页 |
·BAC与转基因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研究概述 | 第26-30页 |
1 MHC的分类及其结构和功能 | 第26-27页 |
2 MHC的起源和进化 | 第27-29页 |
3 MHC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论文的立项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扬子鳄基因组 BAC文库构建 | 第31-52页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31-44页 |
1 材料 | 第31-33页 |
·样品 | 第31页 |
·BAC载体和大肠杆菌菌株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2-33页 |
2 方法和步骤 | 第33-44页 |
·高分子量DNA(HWM DNA)的制备 | 第33-34页 |
·预电泳 | 第34-35页 |
·高分子量DNA的不完全酶切 | 第35页 |
·合适大小 DNA片段的选择 | 第35-36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6-38页 |
·DNA连接与连接产物脱盐 | 第38-39页 |
·电转化 | 第39-40页 |
·BAC克隆挑取及保存 | 第40页 |
·扬子鳄 BAC文库的检测和鉴定 | 第40-44页 |
第二节 结果和讨论 | 第44-51页 |
1 扬子鳄基因组 BAC文库的特征概况 | 第44-46页 |
2 扬子鳄 BAC文库的PCR筛选 | 第46-47页 |
3 BAC克隆稳定性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4 扬子鳄BAC文库构建关键问题的探讨 | 第48-51页 |
·BAC载体的选择 | 第48-49页 |
·高分子量DNA的获取 | 第49页 |
·电转化参数与插入片段大小的关系 | 第49-50页 |
·文库的质量问题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扬子鳄 MHC I类基因BAC克隆重叠群(contig)的构建 | 第52-60页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53-58页 |
1 材料 | 第53-54页 |
·材料来源 | 第5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53-54页 |
2 方法和步骤 | 第54-58页 |
·筛库引物设计 | 第54页 |
·BAC基因组文库 I类基因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54-55页 |
·PCR产物连接转化 | 第55页 |
·初筛阳性BAC克隆侧翼序列的获得 | 第55-58页 |
·重设基因引物确认阳性克隆并确定BAC克隆重叠群 | 第58页 |
第二节 结果和讨论 | 第58-59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