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5-26页 |
| 1.一般资料 | 第15-18页 |
|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6-18页 |
| 2.观察方法 | 第18-21页 |
| ·临床分组 | 第18页 |
|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 ·观测内容 | 第18-21页 |
|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 ·中医疗效分析 | 第21页 |
|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 ·治疗前后排尿症状评分(S)比较 | 第22页 |
| ·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Q)比较 | 第22-23页 |
|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R)比较 | 第23页 |
| ·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V)比较 | 第23-24页 |
|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L)比较 | 第24页 |
| ·不良反应 | 第24页 |
| 4.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6-52页 |
| 1.前列腺组织的培养 | 第26-29页 |
| ·标本来源 | 第26页 |
| ·取材 | 第2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6-28页 |
| ·具体操作 | 第28-29页 |
| 2.实验药物及分组 | 第29-31页 |
| ·实验药物及制备 | 第29页 |
| ·药物对培养组织的毒作用 | 第29-31页 |
| ·实验分组 | 第31页 |
| 3.前癃通对前列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 第31-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32页 |
| ·结果 | 第32-35页 |
| ·结论 | 第35页 |
| 4.前癃通胶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36页 |
| ·结果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页 |
| 5.前癃通胶囊对前列腺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8-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40页 |
| ·结果 | 第40-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6.前癃通胶囊对前列腺组织bcl-2 mRNA,bax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5-5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 ·图像分析 | 第47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47页 |
| ·结果 | 第47-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52-76页 |
| 1.中医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第52-56页 |
| ·古代医家的认识 | 第52-54页 |
| ·现代中医的认识 | 第54-56页 |
| 2.现代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 | 第56-63页 |
| ·现代医学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6-60页 |
|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及临床症状的认识 | 第60-62页 |
|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增生治疗的认识 | 第62-63页 |
| 3.前癃通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机理阐述 | 第63-76页 |
| ·选题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63-65页 |
| ·前癃通胶囊的组方原理 | 第65-69页 |
| ·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69页 |
| ·前癃通胶囊治疗BPH的机理探讨 | 第69-76页 |
| 结语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综述 | 第85-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 | 第103-104页 |